所有评论:这个年,您是怎么过的? 老老顽童 评论于 2012-02-09 15:46 嘉言懿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压岁钱也由原来的几毛增加到几元、几十元到数百元。近年来甚至有的涨到千元或者数千元。面对压岁钱飞涨的趋势,不少人 ...每年过年,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些个感受,和咱国家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说起压岁钱,以前我都给孩子们,如今孩子们长大了,开始给我钱了,真开心! 齐鲁风韵 评论于 2012-02-09 15:44 蒙阴黄家德: 过年,实际上是给全家人提供一个相聚的平台。特别是出门在外的车轻人,更渴望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妻儿老小;而留守在家的父母或子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又期盼 ...令人敬佩 蒙阴黄家德 评论于 2012-02-05 23:49 过年,实际上是给全家人提供一个相聚的平台。特别是出门在外的车轻人,更渴望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妻儿老小;而留守在家的父母或子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又期盼着亲人回家过年。所以,作为我们年长者并且在单位上班的人,要体谅年轻的同事,把回家过年的机会让给年轻人,主动承担起单位值班的任务,让他们在家安心愉快地过一个幸福、团圆年。今年我就是这样做的。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2-02-04 10:1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压岁钱也由原来的几毛增加到几元、几十元到数百元。近年来甚至有的涨到千元或者数千元。面对压岁钱飞涨的趋势,不少人产生了抱怨情绪。说这是社会风气下滑,重钱轻德的表现。说这样下去,容易对孩子产生拜金主义的影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咋听起来,这些顾虑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认真分析一下,便觉得有些大惊小怪,有些杞人忧天了。压岁钱作为一种民间习俗,能够在社会上长期保存流传下来,而且经久不衰,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我认为,压岁钱是长辈与晚辈孩子们感情交流的载体。当你把十元、百元塞到呀呀学语的幼儿小手里时,孩子响亮稚嫩地说声谢谢爷爷或者奶奶时,你不感到十分惬意和满足吗!至于涨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资长了,物价长了,有钱的富人也多了,压岁钱怎么能不长呢!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子女为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我们适当的拿出一些钱作为回报,是完全应该的。再说压岁钱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自己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完全没有与别人攀比的必要。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2-02-04 10:10 不知从什么时间,有了过年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惯。它象一条不成文的硬性规定,人人都要遵照执行。节前,和老伴商量,说“现在什么都涨价了,压岁钱是不是也要提一提?”老伴说:“应该。”于是,两人拿出事先买来的红纸包,找出很长时间挑选积攒的崭新的百元钞票,装了一摞厚厚的红包,放在那里备用。 初一那天,一大早孙女忙着问爷爷、奶奶好。老伴乐呵呵地把红包塞到小孙女手里。小孙女拆开红包,把一摞钱捏在手里,数来数去,不知道多少张。后来交给了妈妈。媳妇接过钱,高兴地说“怎么给了这么多?”老伴回答道:“不是什么都涨价吗!再说,你们回来大包小包的,也花了不少钱。我们留着钱干什么!”不一会儿,外孙,外孙女来拜年,一些亲戚、朋友领着孩子也来了。照样分发了红包。 不舟客 评论于 2012-02-02 08:50 子豪启荣: (接上文) 初四,两位学兄老友来我家聚饮,感慨颇多。我们相识相交已三十余年了,一直关系密切,亲如兄弟。回首往事,慨叹岁月沧桑,“人生易老”。再有一个三 ...老弟的感触真切、恰当。很多想说的话你都替我说了。 子豪启荣 评论于 2012-02-01 12:20 (接上文) 初四,两位学兄老友来我家聚饮,感慨颇多。我们相识相交已三十余年了,一直关系密切,亲如兄弟。回首往事,慨叹岁月沧桑,“人生易老”。再有一个三十年,三人再聚首,那必定是奇迹,但愿能实现! 初五,“拜把兄弟”四家共十四人进餐。结交三十年来,每遇大事,我们都共同商量,互相支持帮助。特别是某兄弟个人危难之时,其余兄弟不遗余力,挺身相救,真可谓义薄云天,情同手足。每每想起,倍感亲切,甚觉欣慰! 初六,应二弟之约,亲人会餐。十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充分体会到什么叫血浓于水,骨肉至亲! 子豪启荣 评论于 2012-02-01 12:18 新的一年开始了。即便是龙年,也和其它年一样,我们又长了一岁。所不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的事情,却有了不同样的感觉---- 初一,与往年一样,给父老长辈拜年,遇到几个年轻时的“仇家”,双方竟不约而同的互致问候,寒暄示好。一下想起,“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一直在外工作多年,偶而回家没大注意,今年真切领悟到还是乡亲乡情更淳朴些。 初二,全力以赴“招待”女婿、女儿、外孙。女儿女婿都有正式工作,家境殷实。他们开车而来,却并未带多少礼物,直接奉上一张存折,且数目不小。我也给小外孙一个红包,直接“钱钱交易”。想想好笑,真是“不差钱”了吗...... 初三,“拜泰山”,见岳父岳母身体还好,但老态更甚。前几年我与妻虽有孝心,却未多孝行。想到不管男方女方,同为父辈,以后都应认真孝敬。今天,先学昨日女儿女婿做法,“奉上”几张百元钞(不便明说,数目远低于昨日所获存折),可亲可靠,实在实惠,以后就这么做...... 齐鲁风韵 评论于 2012-01-29 08:42 清玉斋主: 谈怎样过年,试做一宝塔诗,不成熟。请各位朋友指正。 宝塔诗 - 年节读书乐 年 温馨 悠然 品香茗 有余闲 书刊杂陈 清风拂案 茶香伴书香 雨 ...充满书卷味道的年,修身养心,欣赏了! 齐鲁风韵 评论于 2012-01-29 08:40 asg234: 我今年过年基本上同于往年,即春节前购物准备过年,初一吃饺子拜年,初二至十五走亲戚待客。此外我还有几点不同的,第一是我新编了两副对联抒发自己的情怀,大门 ...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加上祖上传下来的风俗,鞭炮一响,孩子们一围......这年就是我们想要过的年。
老老顽童 评论于 2012-02-09 15:46 嘉言懿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压岁钱也由原来的几毛增加到几元、几十元到数百元。近年来甚至有的涨到千元或者数千元。面对压岁钱飞涨的趋势,不少人 ...每年过年,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些个感受,和咱国家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说起压岁钱,以前我都给孩子们,如今孩子们长大了,开始给我钱了,真开心!
齐鲁风韵 评论于 2012-02-09 15:44 蒙阴黄家德: 过年,实际上是给全家人提供一个相聚的平台。特别是出门在外的车轻人,更渴望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妻儿老小;而留守在家的父母或子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又期盼 ...令人敬佩
蒙阴黄家德 评论于 2012-02-05 23:49 过年,实际上是给全家人提供一个相聚的平台。特别是出门在外的车轻人,更渴望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妻儿老小;而留守在家的父母或子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又期盼着亲人回家过年。所以,作为我们年长者并且在单位上班的人,要体谅年轻的同事,把回家过年的机会让给年轻人,主动承担起单位值班的任务,让他们在家安心愉快地过一个幸福、团圆年。今年我就是这样做的。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2-02-04 10:1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压岁钱也由原来的几毛增加到几元、几十元到数百元。近年来甚至有的涨到千元或者数千元。面对压岁钱飞涨的趋势,不少人产生了抱怨情绪。说这是社会风气下滑,重钱轻德的表现。说这样下去,容易对孩子产生拜金主义的影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咋听起来,这些顾虑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认真分析一下,便觉得有些大惊小怪,有些杞人忧天了。压岁钱作为一种民间习俗,能够在社会上长期保存流传下来,而且经久不衰,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我认为,压岁钱是长辈与晚辈孩子们感情交流的载体。当你把十元、百元塞到呀呀学语的幼儿小手里时,孩子响亮稚嫩地说声谢谢爷爷或者奶奶时,你不感到十分惬意和满足吗!至于涨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资长了,物价长了,有钱的富人也多了,压岁钱怎么能不长呢!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子女为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我们适当的拿出一些钱作为回报,是完全应该的。再说压岁钱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自己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完全没有与别人攀比的必要。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2-02-04 10:10 不知从什么时间,有了过年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惯。它象一条不成文的硬性规定,人人都要遵照执行。节前,和老伴商量,说“现在什么都涨价了,压岁钱是不是也要提一提?”老伴说:“应该。”于是,两人拿出事先买来的红纸包,找出很长时间挑选积攒的崭新的百元钞票,装了一摞厚厚的红包,放在那里备用。 初一那天,一大早孙女忙着问爷爷、奶奶好。老伴乐呵呵地把红包塞到小孙女手里。小孙女拆开红包,把一摞钱捏在手里,数来数去,不知道多少张。后来交给了妈妈。媳妇接过钱,高兴地说“怎么给了这么多?”老伴回答道:“不是什么都涨价吗!再说,你们回来大包小包的,也花了不少钱。我们留着钱干什么!”不一会儿,外孙,外孙女来拜年,一些亲戚、朋友领着孩子也来了。照样分发了红包。
不舟客 评论于 2012-02-02 08:50 子豪启荣: (接上文) 初四,两位学兄老友来我家聚饮,感慨颇多。我们相识相交已三十余年了,一直关系密切,亲如兄弟。回首往事,慨叹岁月沧桑,“人生易老”。再有一个三 ...老弟的感触真切、恰当。很多想说的话你都替我说了。
子豪启荣 评论于 2012-02-01 12:20 (接上文) 初四,两位学兄老友来我家聚饮,感慨颇多。我们相识相交已三十余年了,一直关系密切,亲如兄弟。回首往事,慨叹岁月沧桑,“人生易老”。再有一个三十年,三人再聚首,那必定是奇迹,但愿能实现! 初五,“拜把兄弟”四家共十四人进餐。结交三十年来,每遇大事,我们都共同商量,互相支持帮助。特别是某兄弟个人危难之时,其余兄弟不遗余力,挺身相救,真可谓义薄云天,情同手足。每每想起,倍感亲切,甚觉欣慰! 初六,应二弟之约,亲人会餐。十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充分体会到什么叫血浓于水,骨肉至亲!
子豪启荣 评论于 2012-02-01 12:18 新的一年开始了。即便是龙年,也和其它年一样,我们又长了一岁。所不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的事情,却有了不同样的感觉---- 初一,与往年一样,给父老长辈拜年,遇到几个年轻时的“仇家”,双方竟不约而同的互致问候,寒暄示好。一下想起,“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一直在外工作多年,偶而回家没大注意,今年真切领悟到还是乡亲乡情更淳朴些。 初二,全力以赴“招待”女婿、女儿、外孙。女儿女婿都有正式工作,家境殷实。他们开车而来,却并未带多少礼物,直接奉上一张存折,且数目不小。我也给小外孙一个红包,直接“钱钱交易”。想想好笑,真是“不差钱”了吗...... 初三,“拜泰山”,见岳父岳母身体还好,但老态更甚。前几年我与妻虽有孝心,却未多孝行。想到不管男方女方,同为父辈,以后都应认真孝敬。今天,先学昨日女儿女婿做法,“奉上”几张百元钞(不便明说,数目远低于昨日所获存折),可亲可靠,实在实惠,以后就这么做......
齐鲁风韵 评论于 2012-01-29 08:42 清玉斋主: 谈怎样过年,试做一宝塔诗,不成熟。请各位朋友指正。 宝塔诗 - 年节读书乐 年 温馨 悠然 品香茗 有余闲 书刊杂陈 清风拂案 茶香伴书香 雨 ...充满书卷味道的年,修身养心,欣赏了!
齐鲁风韵 评论于 2012-01-29 08:40 asg234: 我今年过年基本上同于往年,即春节前购物准备过年,初一吃饺子拜年,初二至十五走亲戚待客。此外我还有几点不同的,第一是我新编了两副对联抒发自己的情怀,大门 ...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加上祖上传下来的风俗,鞭炮一响,孩子们一围......这年就是我们想要过的年。
咋听起来,这些顾虑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认真分析一下,便觉得有些大惊小怪,有些杞人忧天了。压岁钱作为一种民间习俗,能够在社会上长期保存流传下来,而且经久不衰,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我认为,压岁钱是长辈与晚辈孩子们感情交流的载体。当你把十元、百元塞到呀呀学语的幼儿小手里时,孩子响亮稚嫩地说声谢谢爷爷或者奶奶时,你不感到十分惬意和满足吗!至于涨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资长了,物价长了,有钱的富人也多了,压岁钱怎么能不长呢!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子女为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我们适当的拿出一些钱作为回报,是完全应该的。再说压岁钱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自己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完全没有与别人攀比的必要。
初一那天,一大早孙女忙着问爷爷、奶奶好。老伴乐呵呵地把红包塞到小孙女手里。小孙女拆开红包,把一摞钱捏在手里,数来数去,不知道多少张。后来交给了妈妈。媳妇接过钱,高兴地说“怎么给了这么多?”老伴回答道:“不是什么都涨价吗!再说,你们回来大包小包的,也花了不少钱。我们留着钱干什么!”不一会儿,外孙,外孙女来拜年,一些亲戚、朋友领着孩子也来了。照样分发了红包。
初四,两位学兄老友来我家聚饮,感慨颇多。我们相识相交已三十余年了,一直关系密切,亲如兄弟。回首往事,慨叹岁月沧桑,“人生易老”。再有一个三十年,三人再聚首,那必定是奇迹,但愿能实现!
初五,“拜把兄弟”四家共十四人进餐。结交三十年来,每遇大事,我们都共同商量,互相支持帮助。特别是某兄弟个人危难之时,其余兄弟不遗余力,挺身相救,真可谓义薄云天,情同手足。每每想起,倍感亲切,甚觉欣慰!
初六,应二弟之约,亲人会餐。十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充分体会到什么叫血浓于水,骨肉至亲!
初一,与往年一样,给父老长辈拜年,遇到几个年轻时的“仇家”,双方竟不约而同的互致问候,寒暄示好。一下想起,“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一直在外工作多年,偶而回家没大注意,今年真切领悟到还是乡亲乡情更淳朴些。
初二,全力以赴“招待”女婿、女儿、外孙。女儿女婿都有正式工作,家境殷实。他们开车而来,却并未带多少礼物,直接奉上一张存折,且数目不小。我也给小外孙一个红包,直接“钱钱交易”。想想好笑,真是“不差钱”了吗......
初三,“拜泰山”,见岳父岳母身体还好,但老态更甚。前几年我与妻虽有孝心,却未多孝行。想到不管男方女方,同为父辈,以后都应认真孝敬。今天,先学昨日女儿女婿做法,“奉上”几张百元钞(不便明说,数目远低于昨日所获存折),可亲可靠,实在实惠,以后就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