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1. 首页
  2. 专题
  3. 本期话题
  4. 所有评论:老人带孩子,方言成难题?

所有评论:老人带孩子,方言成难题?

yeynsn
yeynsn 评论于
孩子来家说方言,在校说普通话.在俺家是这样.
纪慎言
纪慎言 评论于
我们老两口每天都在向孙子学普通话哩。不要杞人忧天!
蓬莱gyl
蓬莱gyl 评论于
我认为最好是老人用普通话教孩子说话。可是有多少爷爷奶奶能说普通话呢?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不会说的教孩子一点家乡话也不是坏事。现在电视台还举办家乡话比赛呢。可见学习家乡话并没有坏处。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长,所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是学校。正于蒲老师所说的,他和老伴并说不好普通话,可他的孙女却说的非常好。可见在家里学了点方言也不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不过如果家长听到孩子说方言,告诉孩子在普通话中的说法也是可以的。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评论于
学说方言并不会影响学说普通话。从高处说倪萍会说家乡话说,却没有妨碍她成为国嘴;从近处说,我们身边的孩子没有哪一个因为说了方言而妨碍学说普通话。教给小孩子说话时,既要教普通话,也要教家乡方言,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正理。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评论于
方言乡音难改。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里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很小的时候离开老家,老年回家了,容颜相貌改变了,可是,没有改变的是家乡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说一方话。一个人的乡音方言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彻底改变。方言是每个人的乡土符号,将来不管走到哪里,你只要开口说话,大家就会知道你是哪里人,还没有听说那一个人不会说家乡话的。
  
     方言是一种应当传承的文化遗产。全国的方言千万种,并且都独自形成体系,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各种地方戏,必须用方言演唱才会唱出那种特殊的韵味。比如,越剧、晋剧、吕剧,如果使用普通话来唱,反而显得不伦类,大煞风景。
我对我们荣成的方言就十分捉迷,有时候我们用的方言说出一段话,甚至不能用普通话准确的翻译出来,有时只有说我们的方言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就是我们荣成人。她的那段家乡方言“天气预报”,使荣成一下子知名全国。有一回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外国人也在学说这段诙谐的荣成方言——《天气预报》。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评论于
就说不好普通话了。”
我孙子会一些方言,普通话说得也很好。说普通话他是我的老师,说方言我是他的老师。我的体会是爷爷奶奶在孙子学话时,最好是普通话和方言一块教。做爸爸妈妈的不必强求爷爷奶奶全部说普通话,要知道孩子学习方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小孩子学习方言是大有益处的。
  
     学习方言有利于交流。孩子在社会上接触的人不可能都是说的普通话。和当地人交流,多数人说的是方言。如果孩子不懂方言就不能和人们很好地交流。比如,马铃薯,我们这里叫“地蛋子”,还有叫土豆、山药蛋(山西)的;玉米,我们这里叫棒棒,还有叫包谷的;蟾蜍,我们这里叫“嘴了巴子”,还有叫“戒巴子”的。我们的方言“么子盖儿”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一会儿”;“不挡害儿”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不要紧”。孩子学的普通话要与方言挂钩,孩子只会说普通话是不全面的。他们将来长大参加工作,远走他乡,要和那里的人们交流,也是要学习当地的方言的。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评论于
教孙学学方言有好处
           邹积强
   
     我小孙子的婴儿期,是和我们在乡下度过的。他身处乡下,耳濡目染,全是乡村气息,听到的自然就是家乡的方言土语。
  
孙子一岁多点就开口说话了。那时,按照乡下的习惯,我们和孙子说的都是方言。到了两岁,他可以背简短的唐诗了,我们教他唐诗用的是普通话。为了教得准确,我特意买了带拼音的那种小册子。后来,他到城里上幼儿园了,和儿子、儿媳接触的时间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大部是用普通话,有时也用方言。
  
     我的普通话说的不好,是地方味很浓的那种是普通话。比如,我们方言里声母没有“R”,声是"R"的读作“i”,所以,凡事和“R”有关是字,就读不准,出现“肉”“油”不分的现象。我说的普通话,有时也是声母、韵母、声调把握不准。今年,小孙子小学毕业了,暑假开学就是初中生了。现在,我和孙子说话,几乎不敢用普通话了,我一开口他就说我读音不准,不是给我纠正声母发音,就是给我纠正韵尾、声调。他有些不理解,问我:“您不是老师吗?普通话不标准啊!”我说:“我上学时刚刚开始推广普通话,学的不好。在乡下老师上课都不说普通话,只有语文老师读课文时才用普通话。不练习,自然就说 ...
1.4
1.4 评论于
曾经有一个家庭父亲想从小教孩子英语,就天天对小孩讲英语,母亲想从小教孩子学日语,就天天对孩子讲日语,爷爷奶奶是苏北人,天天对孩子讲家乡话,结果小孩两岁多还不会说话。
10.1
10.1 评论于
小孩子可塑性很强。不必那么较真。家乡话亲切,让孩子在公开场合说普通话,在老人面前说说家乡话,未尝不可。
<1234>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