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1. 首页
  2. 专题
  3. 本期话题
  4. 所有评论:看病时患者和医生同签协议“拒红包”,这事您怎么看?

所有评论:看病时患者和医生同签协议“拒红包”,这事您怎么看?

鲁提辖
鲁提辖 评论于
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应当列入反腐之列。在看病贵的当前,医生和其他医疗机构人员收受贿赂吃加价致使药价虚高,病人住院于医生签订任何合同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秦继昌
秦继昌 评论于
在当前情势下,签订拒送(收)红包协议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当前医患关系变成金钱关系,花钱买平安,送红包成了人之“常情”!协议只是过程,拒收才是目的,医生只有表明自己的态度才能换得患者的信任,新型的医患关系才会慢慢形成。出现医闹主要还是“闹钱”,病人花了钱却治不好病,就会出现“医闹”!红包只是冰山一角,它牵扯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
四季草
四季草 评论于
我反对送红包,但我的妹妹和我的孙子动手术时,我是坚决的送。为什么?县级和地级医院做不了的手术,在省级以上医院能及时住进去吗?我的孙子六个月时隔三差五的发烧,在北京十几天查出原因需要做手术,手术排在一年半后,让回家天天吃抗生素等着。医生是个好人,出门时建议说半年内做了最好,你们省里哪个谁就能做。回来我就联系,人托人好几个才住进医院。手术时,不给医生点辛苦费,心里过得去吗?住进院的过程,就产生了一些人情费,就不给亲自治病的医生送?病房紧张啊,不紧张谁会送?这不是医生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媒婆都送了,不给介绍的对象点儿,这合适吗?但对查出病就能入住医院的,我是坚决不支持送红包的,因为不耽误治疗。
现在,我非常感激医生,因为我孙子在健康的成长。
junanxuyongpeng
junanxuyongpeng 评论于
本来医生救死扶伤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却要用这种方式来杜绝,真是悲哀啊。
注册
注册 评论于
现在制定签约制度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职业道德教育是长期的事,医风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当前医闹群发,众口难调。
    改变看病送“红包”的不良风气,必须多管齐下,持之以恒。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评论于
我支持签订协议。因为这种不正之风的形成,不能只怪医生,也有患者的责任。既有索要红包的医生,也有强送红包的患者;在实际工作中,拒收红包,医德高超,认真负责的医生很多。不送红包而得到优质医疗的患者也是占大多数。为了纠正这种不正之风,杜绝其滋生蔓延之势,双方签订协议很有必要。医生将不再为拒绝红包而费尽口舌,患者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坚持下去,一定会卓见成效。
仙公山人
仙公山人 评论于
签就比不签好!
     看病送“红包”,是多少年形成的潜规则,已经成为一种不良风气。改变不良风气,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好的风气,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育和养成。因此,改变看病送“红包”的不良风气,必须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做到常教育,硬约束,强监督,严奖惩,扬正气,常抓不懈,形成氛围,久久为功。签协议,是教育的一种措施,是约束的一种手段。只要坚持下去,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一定能够见到成效。
秦继昌
秦继昌 评论于
我当医生四十余年,还真没有收受红包的境遇,大家都知道我不收、也就没人送了。收点土产品、礼尚往来还是有的。
       现在制定签约制度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职业道德教育是长期的事,医风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当前医闹群发,众口难调,制定如此制度,说白了是在推卸责任!
笠翁立仁
笠翁立仁 评论于
我认为,现实中看病送红包不正之风一时难以改变,签项协议这只会流于形式。即使签了协议,医务人员队伍里的个别败类,唯利是图,把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当成商品拍买的;再就是个别病人及其家属主动地送,也是滋生红包现象的土壤。如果医生真地拒收的话,可能病人还会更加不放心呢!担心万一不送,医生会不会不负责任呢?会不会对你另眼相看呢?这就是问题的全部,包括送红包的原因和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的根源。其实,签个协议书,对现实中收红包的行为改变不大。我劝你还是不要有顾虑,抵制不正之风就从“我”开始吧!病人的权益自有法律法规在维护的。医生要加强医德教育,期待医德高尚。医患双方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2013年我的老伴,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做安装心脏起搏器手术,她当时很紧张的进入手术室,侯大夫一边和她拉着呱,一边做手术,不知不觉顺利的做完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我的脾气很直,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跟谁也没有送红包,也没有想送红包的事。也没有感到医院医生难为我。
赵凤虎
赵凤虎 评论于
现在的医生开药品、开用设备检查,挣提成,做手术收红包,这在毛泽东时代,是绝对没有的问题。我为出现这样的问题而悲哀,也值得国家卫计委和设计医疗改革的权谋者们反思:你们怎样把医生培养成收红包的,你们连这样低级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厚颜无耻地搞什么签订《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
<123>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