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1. 首页
  2. 专题
  3. 本期话题
  4. 所有评论:怎么看“无陪护”病房?

所有评论:怎么看“无陪护”病房?

linzilushan
linzilushan 评论于
现阶段,还是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为好。既设陪护病房,又设无陪护病房,让患者及家人自主选择。
wmchang
wmchang 评论于
病人“无陪护”看法:
我认为利大于弊。1、增加病人家属不必要的开支。一般“无陪护”的病人家属不在亲人面前陪护料理,远离了病患在场照护的中国传统美德。养育子女防病防老是老人病患者的心愿。显然,最需要亲人在病床前照料陪伴护理,是十分必要的。病者的生活起居习性、好恶,自家的亲人最熟悉。在病床照料,最放心、安心,病患者本人更踏实。外人不熟悉陌生病人的性格爱好,予以护理,缺乏这样的条件。2、目前我国仍属欠发达国家。“无陪护”必然增加院方的人力,经费的投入。所用经费,必然要让病人家属承担。3、倘若实行“无陪护”,必须而且经双方达成协议,签订合同,不是有任何一方说了就算的问题。签约合同是一项十分认真细致的工作,来不得马虎敷衍。4、看看一个个住院部吧。病人满员,有精力培训一大批有素质,有担当,会陪护的人员吗!那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护理教师队伍,我认为目前国情难以达到。更难出具陪护人员的陪护水平信息。5、所用“陪护人员”,难以达到对住院病人全天候在病床前予以护理。
6、“无陪护”是否需要,必须根据病人与家属的需要而定。可或否,应人性化的确定办理,不得强人所难。
7、“无陪护”,无疑是院方为增加收入进项而倡导的宣扬的,但抛弃了病人子女“以孝为先”的华夏优秀传统美德,实不可取。
结语:病人家人在院陪护是最好的。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评论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稳妥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发展壮大起来。无陪护病房的普及与提高,彰显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这种病房,可以较好地改变传统病房陪护的混乱局面,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现代的医疗服务体系。我的一个亲戚在国外从业,把年迈的父母接去居住。他的父母告诉我,最值得高兴的是有病住院,孩子们不用为陪护之事而忧心忡忡。吃喝拉撒全部由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士承担。近些年来,我们国家有的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应该看到,这是一项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新生事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要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以间接管理为主;各级医院要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无陪护病房,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医院知名度;患者家属可以根据自己的护理能力和经济条件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护理方式。我们相信,在国家全面振兴的新时代,无陪护病房会像温暖的春风,为患者、为子女、为医院带来福音。广大人民群众也会逐渐感受到其带来的便利与温馨,使家庭关系在轻松与和谐中得以升华。
蓝色的海洋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接前      
只不过遇见很难,这也是病友们的呼声。
因此,真正做好“无陪护”工作,医院或有关人员应该当成“事业”来做,因为,这个需求群体很大。应该做到对陪护人员加强培训、考核,发证上岗,严格管理。建立建全投诉制度、奖罚制度、签约制度等制度,明确医院、护士、陪护、病人、家属等相关人员的责、权、利。我认为从原则上讲:是病人因需要才出钱顾的人,而“陪护”是要达到照顾好病人的要求才来的,做不到就不要来,来了就应该做到病人的要求。人格应是平等的。“陪护”也是工作、事业,应当认真对待。如此,再有挑剔的病人也难免,应当就事论事而言了,一般还是同情达理的多。
蓝色的海洋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实事求是的讲;如果医院能够真正做到病人“无陪护”,能够全面或大部、主流解决病人身体疾病和精神方面及生活方面的需求,当然那是最好的了。当今社会,多数家庭子女少,生活、工作紧张且压力大的形势下,这也应该是医院今后的一个努力方向。但是目前实际上很难做到全面细致的达到病人要求。特别是在当下阶段,有些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了事儿的现象还时有出现;特别是陪护人员,道德素养偏低、不负责任、说的多做的少、对病人缺乏耐心、收费高文化低、与病人和家属争吵等现象时有发生,让病人常有敢怒不敢言的委屈感。我今年初因患带状疱疹住院,正巧95岁老父亲也因突然摔断了股骨头住院做手术。手术前后我们每天以300元的费用请了一位,由中介介绍的“德、技”优秀的中年男人做陪护。他自己也给我们家人说己有近十年专门护理老父亲这样的病人了,是多么有经验、有耐心,而实际上是当不守着我们家人时,他就常坐在一边儿看手机,玩游戏或睡觉。对老父亲不耐心不说,搬动时粗手粗脚弄的父亲很痛了还不准叫出声来,说的话更难让人接受。父亲对我们说了后,我和妹妹及家人都很生气,苦于不好找人,让他坚持干完在医院期间的护理就没再用它。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好的“陪护 ...未完
江洲游子
江洲游子 评论于
关于无陪护

我每年都住院一二次,都是老伴或者女儿陪护,没有请过护工,我觉得有条件的还是由家人陪护比较放心。我住院期间看到护士非常忙,她们只能完成正常的医疗护理,对病员的生活护理基本上都靠陪护人完成。如果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工作离不开,就得请护工,对于这部分人来讲,他们非常希望医院实施无陪护。就目前医院的现状,一下子全部实施无陪护条件不成熟,我觉得可以实施部分无陪护病房,以满足那些有需求的,从长远看,无陪护病房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评论于
“无陪护”要尽快做“出明细”
近年来,我和老伴都住过院,我们两人互相陪护。医院没有派专人陪护,可是,都收了护理费。我们的病情不严重,都是一级护理,护理的项目都是医疗项目测量血压、血糖和打吊针、巡视病房,收费不贵,也记不住收了多少钱。如果进了重病护理师,不让家属靠近,大概是三级护理,收费恐怕会很高。我们自己的护理包括的范围就广了:吃喝拉撒、陪护医疗检查、聊天安慰。事无巨细,关怀备至。
“无陪护”意思是不用家属陪护,病人完全由医院负责,听起来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觉得这里面院方是要出台细则的。首先是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都包括哪些方面,一条一条要写清楚,如果院方达不到服务标准,院方需承担什么责任。如同,家人请保姆的合同,必须写明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次,“无陪护”肯定不是无偿服务,是要收取费用的。医院护理收取费用,必须明细。社会上聘请的护工,病轻的每月2000元左右,病重的不能自理的,每月4000元到6000元不等。这一切,必须有一份明细的合同,由病人和院方双方签字后生效。假如机器人介入,院方买机器人,也得花钱,对病人的服务也是要收钱的。
“无陪护”从字面上看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医院是否有这个人力和 ...
纪慎言
纪慎言 评论于
因为“无陪护”病房在国外是常态,于是“有陪护”病房就成了中国特色。现在有一种关于幸福的说法,其中就有“医院里没有病人”一说。就是说,医院里有自己家的人住院,就没有了家人的幸福可言。我想,无论“无陪护”还是“有陪护”,都减轻不了病人家属沉重的心理负担。有家人陪护,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医护人员之外的辅助护理,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抚与宽慰。对于陪护人(病人家属)来说,虽然时间和精力有所消耗,但更容易了解病人情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更何况,现实中的医患关系,最多只是“半称心”,而那些花钱雇来的护工更难称心。因此,与其多花了护理费却又加重了病人与家属的操心、担心、不放心,不如还是遵循中国特色的传统做法“有陪护”。我本人近几年经常住院,都是有老伴和儿子们轮流陪护,治疗很顺利,心情很舒畅。我想,如果国家真想帮助减轻患者家属的陪护负担,像给生孩子的女人的丈夫一定时间的“产假”一样,也给有老人生病住院的儿女们一段时间的陪护假多好!!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