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1. 首页
  2. 专题
  3. 本期话题
  4. 所有评论:怎么看“有福不享,没苦硬吃”?

所有评论:怎么看“有福不享,没苦硬吃”?

孙承君
孙承君 评论于
勤俭节约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蓬莱gyl
蓬莱gyl 评论于
接上面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一代代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勤俭也须注重方式方法,倘若不合时宜,就会适得其反。我也有样的教训,剩菜不舍得倒掉也是常有的事,2002年有半穗玉米多少有点味,我觉得没有事,扔掉怪可惜的,就吃了。谁想到引起肠炎,导致上吐下泄住进医院,不仅身体垮了,还花了更多的钱,最终导致“欲俭反奢”反而得不偿失。

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也要学会爱自己,接受过去的教训。每次炒菜做饭少做,不吃剩饭、剩菜,有异味的饭菜坚决不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合理饮食,增加营养,平和心态,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锻炼身体,让自己的生活每天幸福快乐!

    建议年轻人也需要有吃苦的精神。吃苦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最终目的是培养坚韧的心性,当未来面临未知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放平心态,从容应对,做到“动心忍性。


每代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时代挑战与考验,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最终追求的都是心理慰藉,无需比较或者纠正,自洽就好。“吃苦”也好,“享福”也罢,物质上的表现都是十分浅显的,本质上是一种心灵上的支撑,在迷茫时是否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在焦虑时是否有把控情 ...
蓬莱gyl
蓬莱gyl 评论于
怎么看“有福不享,没苦硬吃”?
     我觉得老年人;有福不享,没苦硬吃这件事是与两代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有关。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经历i不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观念。比如我吧,经历过啃树皮、吃糠咽菜的艰苦年代,那时改善生活到集上买一角钱的的海i鲜扇子开汤就是最好的美食。孩子穿的衣服,都是补丁落补丁,一件衣服穿四个孩子。一件新衣服能过好几个年。原因是我们一个月工资二十九元五角,老伴工姿32元。我们六口家,老伴肝炎,要补充营养。买斤肉都是奢侈。我要生孩子时,每月存五元钱等做月子买鸡蛋,可到了做月子又不舍得,继续存起来。买点骨头炖汤代替鸡蛋。就这样省吃俭用,二十年的时间存了二百元钱,我们存的这点钱是一点一点节省出来的,所以过度省钱的思想已深深刻在了脑海里。“勤俭节约,先苦后甜”是我们一贯奉行的宗旨。说句实在话,现在国富民强,工资是过去十几倍,在物质丰富的年代。生活大大提高了。可是我还是忘不了过去的艰难日子,新衣服孩子给买,还是愿意穿旧的,破旧的也舍不得扔。孩子说我主贱,我怎能忘记那艰苦的年代呢!


现在年轻人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在生活方式这一块早已不必如此艰苦。他们早早地看透了消费的本质,认为钱该 ...
wmchang
wmchang 评论于
应该讨论,得出积极的答案:1、能不能好日子要当苦日子过?2、寅吃卯粮行不行?3、勤俭节约还是不是中华美德,要不要坚守?4、贪污与浪费还是不是极大的犯罪行为?5、共产党人的真正苦乐观是什麽?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评论于
力争各种幸福观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老年人同年轻人之间具有不同的幸福观是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即便同为老年人或者年轻人,他们之间的幸福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有时候还截然不同、千差万别。在一个家庭中,浓浓的血缘亲情把家人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子女看不惯父母有福不会享,父母希望子女先苦后甜,都是由爱而生,目标完全一致。因此,两代人之间需要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一起来提高幸福指数。有时候达不成共识,便各自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一定去争个孰对孰错。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同幸福观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便会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样的家庭多了,国家就会繁荣富强,社会就会发展进步得更快一些。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评论于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解开这一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每一代人的心灵深处都镌刻着难以磨灭的时代烙印。老年人大多都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形成了勤俭节约、努力攒钱的生活习惯;而年轻人虽然过上了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日子,但在时代大潮的旋涡中,也是历经风霜。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他们在精神追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与上一代老年人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他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享受人生提高到重要位置,做到有福会享受,无可厚非。我和老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尤其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一般不过问子女以及孙辈孩子们的收入和消费实况。孩子们给我们买东西时,让他们提前征求意见,我们同意了再买。每当孩子们向我和老伴提出讲究生活质量,做好养生保健以及旅游、购物等建议时,我们认可,便欣然接受;不认可,便耐心地做出解释。对孩子们各自的小家庭来说,我和老伴也是遵循这一原则。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几代人和睦相处,相互关爱的良好家风。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