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文革日记(5):步行串连 新的长征

嘉言懿行   251
2016-10-14 08:58

       文革日记(5):步行串连  新的长征

 

      1966年11月10

今天,我们由7名同学组成的“红旗串连队”从学校出发,步行到150多里远的烟台串连。大家臂带红卫兵袖章,身背简易背包,在迎风招展的红旗下奋勇前进,心里感到说不出来的高兴和愉快,好像北京就在眼前,好像毛主席在向我们微笑,浑身便有了无穷的力量。

路上遇到一个30多岁,骑着自行车的人。他要我们见到毛主席后,代问毛主席好。边说边骑车从桃村赶回家,拿来一封早已写好的信,让我们交给毛主席。

中午,在路旁吃饭。啃着冰凉的馒头,没有水喝,没有菜吃,大家却分外愉快,高兴地笑着,吃着。正在这时,一个过去参加过革命战争,大约四五十岁的同志走到我们跟前,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许多行军经验。最后说:“我们过去能过上一天你们现在这样幸福的日子,也就满足了!”意味深长的话,使大家知道了过去革命年代艰苦岁月的情景,也给我们鼓起了更大勇气。大家立刻迈开了更大的步伐。

一路上,经常遇到一些小学生,他们要求我们背毛主席语录。我们背完后,又要求他们背,都背得很熟。每当走累时,大家便一起高唱毛主席语录歌曲,立刻忘记了疲劳,增添了无穷力量。一天的时间,共唱歌大约40余次。

下午420分到达福山五中,受到了该校同志们的热情支持和接待。同时遇到荣成三中卫东长征队17人。大家一起说了很多话,交流了大串连的经验。一致认为,大家要在大方向一致的基础上团结起来,要细致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

 

     1966年11月11

早晨六时由福山五中出发,有几名同学脚上磨起了泡,痛得厉害。但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个个仍然精神饱满,高唱歌曲,快步前进。出发后半个多小时,一辆汽车从后面驶来,“吱”的一声,停在我们队伍旁边。司机非要我们上车不可,我们再三推辞,说明步行串连,决心不坐车,并向司机同志表示万分感谢。汽车开走了,我们在车的后面继续前进,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着!

又走了不远,恰巧遇到了在烟台邮电局工作的堂兄于振君大哥。他们单位的汽车陷到河边沙中,我们一起帮助推车,冷水刺骨也不在乎。车推出来后,大哥邀我们上车,也被我们谢绝了。下午2时,到达烟台,受到接待站热情招待。一伙一伙的少先队员,来宿舍给我们表演节目。晚上,大家对两天的情况作了简单总结,决定:(1)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注意安全。(2)多搜集传单、问题。

 

 编后话:这两篇日记,记述的是我们“红旗串连队”,步行从学校到烟台的情况。其中,两次不坐汽车,坚持步行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十分清晰地记忆在脑海中。第1次,是一位大约50余岁,慈祥和蔼,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师傅开着一辆载货的卡车,突然停在我们身旁。司机从窗口探出头来,边招手,边大声地说:“快,快上车,我把你们捎到烟台!”这时我们看到,车上只有几个苹果框,如果爬上车,一会儿便会到达。但是,大家一齐向老师傅摆手,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步行串连,不能坐车!”老师傅再三劝说,都被我们谢绝了。只见他无奈地摇摇头,嘴里喃喃低语着:“唉,你们这些孩子……”,把车缓慢地开走了。

    第2次是在距离烟台大约四五十里时,恰巧遇到我的堂兄于振君大哥,那时他38岁,比我年长19岁,在烟台邮电局工作。他们单位的汽车到一条大河的河滩拉沙,车陷到了沙中,同来的几个人正在用力往外推。我们见状,立即解下背包,脱掉鞋袜,跳进冰凉刺骨的水中,帮助推车。车推出来后,大哥和他们一起来的人齐声让我们上车,结果也是被我们婉言谢绝了。

评论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2016-11-09 10:03
13264532989@163: 记录历史事件,资料珍贵矣。于老师用心了呀。现在很难找时间久远了的文章了。老师辛苦了。 谢谢好友关注支持,回忆往事,也是老年人的特点。
13264532989@163
13264532989@163 2016-11-08 22:31
记录历史事件,资料珍贵矣。于老师用心了呀。现在很难找时间久远了的文章了。老师辛苦了。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2016-10-21 11:33
冯以农: 感谢版主!昨天我们交友成功,今天可以看到你的日记啦;文革期间,我在山区小学当教员,是属于“逍遥派”人物,反复调动好几个边远山区小学,基本没有参加文革的 ...我的日志做了隐私设置,只有好友可见。谢谢您到访关注,欢迎多交流!问好!
冯以农
冯以农 2016-10-21 09:29
感谢版主!昨天我们交友成功,今天可以看到你的日记啦;文革期间,我在山区小学当教员,是属于“逍遥派”人物,反复调动好几个边远山区小学,基本没有参加文革的各种活动。看了你的多篇日记,了解一些文革进程的概况。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2016-10-17 19:58
蒲先和: 由于长期的教育,那时候人的思想单纯,唯上级马头是瞻,尤其是学生。单纯,做起好事来有干劲,做起坏事来也是奋不顾身。我们这里扒蒲松龄的坟,砸教堂,烧书画, ...刚看电视,一数学家讲,老师不能听学生的,因为他不懂。所以,文革时,绝大多数做错事的学生,责任不在其本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谁也看不出当时是错的。那些50岁以上的人就不同了。谢谢蒲老师!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