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日记(12):激动幸福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1966年11月27日
昨天,见到了毛主席,终于实现了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回到接待站后,激动幸福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今天得知,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是11月25日和26日连续两天,分两批、三处地点进行的。第一批是11月25日上午11时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70万红卫兵列队在天安门城楼前通过,接受毛主席检阅,下午3时半结束。 第二批接见是11月26日,分别在市区和西郊机场两处进行。下午2时30分,在《东方红》乐曲声中,毛主席等乘敞篷汽车,从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马路出发,缓缓通过西长安大街、复兴门大街和钓鱼台东门马路,检阅了等候在大街两侧的80万红卫兵,3时结束。紧接着,毛主席等乘敞篷汽车,赶到西郊机场,以同样方式检阅了110万红卫兵,下午5时结束。这两天共接见了260万红卫兵,是接见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毛主席接见的通知是25日下午,解放军同志正式传达给我们的,当时才知道,25日不让我们出门,原来是毛主席正在接见红卫兵啊!解放军同志强调,一定要遵守纪律,服从指挥。不准带小刀、钥匙、钢笔等物品。每一个人只能背着仿军用背包,里面除了干粮、《毛主席语录》外,不得装其他任何东西。具体时间、地点和接见方式保密,不准打听。
整整一夜,大家沉浸在等待、期望的喜悦中,几乎一宿没有合眼。天还未亮,起床哨声一响,我们就像脚上安了弹簧一样冲出房间,赶到饭厅狼吞虎咽地草草吃过早饭。炊事员又发给我们每人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肠,告诉大家这是中午的干粮。紧接着是列队、点名、报数,全接待站大约七八百名红卫兵集合完毕后,在解放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预定地点出发了。
一路上,只见成群结队的红卫兵,从四面八方一齐向西长安大街涌来。我们被安排在大约距离天安门广场五六百米远的西长安大街南侧。马路中间留出七八米宽的车道后,红卫兵按训练时要求,分班列成纵队,密密麻麻挤在大街两边。每一纵队前面有6名解放军战士,他们又横向组成了6排整齐划一的队伍,承担着维持秩序,防止拥挤混乱的任务。
很快,宽阔平整的西长安大街就被等待接见的红卫兵占满了。我们按照指定位置,坐到地上。解放军同志便领着我们唱歌,呼口号。整个大街上,“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定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党中央!”等口号声响彻云霄;《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等歌声此起彼伏。
解放军同志还组织大家以连为单位,进行大合唱,进行“嗨”歌。当一个红卫兵连队唱完后,另一个连队的领队就高喊“好不好”、“再来一个要不要?”等号子,全连人员便齐声回答“好——!”、“要——!”。对方只得再唱一首或者几首。而当轮到另一方唱时,他们则又变着花样呼起了更响亮的口号。
蒙古族红卫兵拉响马头琴,跳起了乌兰牧骑舞;藏族红卫兵满含深情地高唱《翻身农奴得解放》;维吾尔族姑娘那婀娜多姿的舞蹈,让人们感叹不已。向大街对面,以及向大街两侧远处望去,笔直宽广的大街变成了缤纷多彩的歌舞世界,变成了歌的海洋。
下午,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2点30分,一阵清脆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忽然从大街东方传来。全体红卫兵不约而同地跳了起来,高喊“毛主席来了!”并一齐往队伍前面挤去,整个队型全被打乱了。这时,只见最前边的6排解放军同志胳膊挽住胳膊,双脚牢牢蹬紧地面,身体后仰,用力抵挡着身后挤压过来的红卫兵。
大家翘起脚跟,伸长脖子,双眼紧紧盯住东方。毛主席真的来了!只见他老人家乘坐的敞篷车缓缓向我们驶来。他那高大魁梧的身材,他那慈祥威严的面庞,十分清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疯狂地挥舞着“红宝书”,高呼着口号,胳膊酸了,嗓子哑了,全然不知。毛主席时而向红卫兵挥手致意,时而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问同学们好!
紧随毛主席乘坐的敞篷车后面,分别是林彪、周总理等党的8届11中全会新选出来的政治局常委。他们也是每人乘坐一辆敞篷车,手举《毛主席语录》,陪同接见。大约经过四五分钟,整个车队在我们恋恋不舍的视线中消失了,前排的解放军同志也撤走了,现场立即“嗡”的一声,乱作一团。有的鞋被挤掉了,有的衣服被扯破了,有的跌倒在地,后面压了上许多人。我一把拉住一块儿来京的另外几名同学,说:“别急,不要挤,一会儿就好了。”果然,等了不长时间,人群散开了,我们平安回到了接待站。
编后话:以上日记,也是根据当时的简单记录和回忆补充整理的。时隔半个世纪,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随着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对这些记忆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多了一些深层次的不同思考。 (2017/1/11 189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