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高家屯和李家屯两个村庄曾经互换过住址;也就是说,以前的李家屯在高家屯 ,高家屯在李家屯。
这种传说,最直接的证据是李家屯的李氏祖林曾在高家屯村西南,而高家屯的高氏祖林在李家屯村西北。李家屯李氏祖林,曾在高家屯老村西南,1968年因为村庄建设而迁走;高氏祖林,现在仍然在李家屯村西北。
当然,高家屯、李家屯在立村初期,因为是军户落籍,也有可能是聚居在一起的一个村。
为什么互换了住址或者是另立了李家屯村?传说李家屯老村地处,原是一片大草荒,有李氏人割草时发现了那里的一口老井,加上池东一带土地肥沃,因而李氏阖族迁居那里安村。
又传说,历史上,高家屯和李家屯两个村,曾经叫东连池和西连池,或者写成“东莲池”与“西莲池”。“东连池”、“西连池”的写法可能是对的,因为这两个村庄傍着南北狭长的“莲花池”而定居,东边是李家屯,“西连着池”;西边是高家屯,“东连着池”。
无论事实怎样,那都是立村初期的事情,距今已经五六百年。一个现实的事情是,李家屯、高家屯两个相同原因、同一时间建立的村庄,经过了五六百年的发展变迁,形成了安居“莲花池”东西两侧的两个庞大村落。两个村的规模大小基本一样,人口差不多,就是村庄的面貌也是旗鼓相当。特别是老村的组成,都在村庄东南一带有老井、老巷,间有水沟斜过,分别有老庙坐落;老庙的位置也是出奇地一致,只不过高家屯的是一个道家庙宇,是玉皇庙,而李家屯村的是个佛家庙院,叫观音寺。
或许因为是军户、军籍安家的特殊的村落,历史上一直享受着国家的特殊政策,这两个村历史上都没有土地特多的地主大户。像李家屯,清末时期也仅仅是有一个土地两顷左右的富户。富户的主人叫李占元,饱读诗书,虽不是很富裕,但是个很有名的乡绅。这家大户清末民国时有位先生叫李文麟,他也是能诗善文、爱好交际,他结交莒县城里的官员和乡间士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有风格。传说莒县城里的一个叫李青的衙役与他交好,因为李文麟待他好,李青这个孤儿出身的衙役还认了李家屯为“老家”,与“老家人”相交甚厚、往来频繁。李青长于纳诉包讼,每有诉讼,辄大包大揽、无有不成,李家屯一带的乡间人众,托他解决了不少难缠的官司。
“诗书继世”是李家屯、高家屯人们的传统,这两个村虽然没有特别大的财主,但是,村人崇文尚学、重礼尚义,所以有“李家屯(或高家屯)的老师多”的赞语,乡间称誉颇多。即使是现在的高考,这两个村出息的大学生也很多,很多成了国家栋梁之才。
关于李家屯村庄历史和李氏族谱续修情况,八十六岁的李乃廪先生撰写有《李家屯村史及李氏族谱概述》篇文字,请看文末附录文章。
从辛集镇政府驻地东行,有一条通往李家屯的村路,村路从“莲花池”的北端经过。
这是“莲花池”北段水面,向南去还有两段,这操练水军的“池”非同一般;这恐怕是沂南县境内最长的汪塘了,即使是高里南长汪村的“长汪”,也比它不行,其码水势不如莲花池大。
通往莲花池的小路,小路两旁多有汪塘遗留。
李家屯北大街,沿街整齐的商户门店,皆二层楼房,有点乡镇驻地的感觉。
这是前些年扩通的中心大街,听说还扩通了南北大街,村庄的道路框架很有前瞻性。
二位老人向我述说了很多村庄旧事,引导我了解这个很出名的村庄。
李一堂老人领我看村中的老井;五六百年前,就是这口老井的发现,使李氏一族安家于此。
老井在李氏立村以前就有,看来这里曾经有过村庄。
李家屯、高家屯立村之初,我沂南大地经过了元末明初的拉锯大战,赤地百里,少有人烟。李家屯、高家屯、圣母冢、山角沟屯、沙沟坡屯、张家营等军户落籍成村后,才陆续有山西大移民来这里安家。
老井的井台石是用了三段碾台石
井台石被磨出了深深的凹痕
老井附近都是老房老院,土打墙为多。
屋墙下部的“铁石”基础,这“铁石”岩脉从李家屯延伸到了高家屯。
老井不远,也有老碾。
这里原有铺过水沟的石桥。
石条子铺的石桥被硬化路覆盖。
这里,老村的味道很浓。
扩通的南北大街
这是典型的村庄“小卖部”,也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最早、最多出现的个体商户。
这里也曾有一眼老井,只是因久不使用而加了遮盖。
这里的水沟,据说原是围子墙外的“围子沟”。
秋收季节下地干活的人们。
路边歇息的大娘大婶们
中心大街的西段
清末大户李文麟先生的家以前就在这一带
中心大街西首
村庄西南片区南北街道
土地庙
村庄西北去的路口
村西北有李家老林。
墓林占地面积很大很大
老林地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石脉上,这里原有许多巨大岩石出露,公社化时期多被破坏;其中有个“神仙炕”巨岩,形似大炕,据说还在,我在林地里寻找,因草木太深、无法行走而没有找到。
树丛中拴着的老牛默默地看视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向他大声发问,他似能听懂,但是不说话。
村西的田野,这里西边不远就是“莲花池”。
村西住户区
北大街上的“李屯小学”。“李屯”,一个简洁的叫法,很多村庄口语中都省略了中间的“家”字,比如把朱家庄叫成“朱庄”、杨家庄叫成“杨庄”;但是口语归口语,正式作为门牌使用还是叫“李家屯小学”规范吧?
小学校园,今日星期天,大门闭着。
“李家屯社区”,这应该叫“李屯社区”吧,口语?
村委的牌子就规范了。
北大街的东端
下地路子
村东道路
村东田地
村东小巷
村东住户区
星期天在村里玩耍的孩子
very good!
中心大街东通张家沟
村庄南北大路
老村北部一带
这土坯老墙门口,风雨剥蚀的沧桑历历在目。
村庄北部一角
村委大院北是李乃廪先生的家
正在练习书法的李乃廪先生。
八十六岁的李乃廪先生,建国初曾在西司马、大庄等村当过教师。先生参加了《李氏族谱》的续修,对李家屯村史和李氏家族历史很有研究。
李乃廪先生珍藏有刘树人书法作品。
刘树人是埠前庄人,他的父亲就是清末民国时当地有名的大财主、书法家、书画收藏家刘涛(绰号“二胖爷”)。
刘涛世出北刘家店子,与翰林刘中策是堂兄弟。民国年间为了躲避、防御土匪劫掠,曾在院东头“出头山”上修建了山围子,被土匪骗开山门,劫掠一空,并被绑架了人口,花费了巨金才把亲人赎回。
出头山崖壁上,至今还有刘涛题刻的摩崖刻石多处。
刘树人,号“栗生”,出生时正是乃父刘涛在出头山修建围子、躲避土匪的时候;名号“栗生”,一个意思可能是“栗树多子多福”的寓意,另一个可能是因出头山多栗子树,有一种纪念意义。
新中国建国初,刘树人在沂水城当过教师,因为他书法出名,沂水城、葛庄集等很多的机关、单位、店铺牌匾都是请他写的。
关于刘涛旧事,笔者公众号有“二胖爷出头山遭匪”篇,请大家阅读参考。
我看刘树人先生书法,很有刘中策、刘荫第、刘涛等刘氏一家书法的影子。
用印
李家屯李氏族谱,古谱失于兵燹,旧谱仅可见到1937年续修谱,因此,关于李家屯村庄的历史,也就没有了最初的清晰的记载了。
附录:
李家屯村史及李氏族谱概述(作者 李乃廪)
世传始祖李安辉乃湖北人,官居兵马指挥之职;明洪武七年(1374),山东沿海屡遭倭寇侵犯,民无宁日,适安辉祖统军随成祖平北经过,为镇倭寇就地屯扎,凡屯、营、所、寨、哨均归其管辖。海倭平定后在此练兵养马,安户以姓氏定村名,故名李家屯。
沂河西畔军家湖,四面有界石,小苗家庄饮马井旁石碑云:“李家屯牧马处”。村东盐大路,专为去莒城所修;双墩岭亦有石碑记载。
军俗与民有别,初定村,我原居池西,因东有古井,又迁居池东;始祖坟墓在高家屯西,因碍建设,一九六八年迁回前老林,名讳不详。
我村地处,前临河,后靠岭,土肥水足,是鱼米之乡;村后有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石脉供祖林,李氏人才兴旺,抗日战争曾涌现十八乘花轿送子送郎参军、县长抬轿,盛况之热烈,远近闻名;解放初,模范团体、英雄劳模也出我村;今天高等学子数不胜数,从中央到地方党政机关也大有人在;村围墙、观音庙、老古井、古石桥文化遗产举不胜举。我们的祖先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繁衍生息,已有六百四十余年。
李氏祖林坐落村西北一里处,西靠莲花池,占地二百余亩,中央高出地面十多米,天然巨石矗立(神仙炕)林中,叠成一条头西尾东百米长龙,气势雄伟壮观,非天公所极,十年动乱炸毁,神炕尚存(能治腰腿疼)。
李氏全村,原有总谱,分东南、西北两大支,几遭火焚,无接续,故失传,悠悠岁月数百年,前辈深感无谱之憾,清咸丰十一年(1861),秀瑜族长遵父命查立支谱,因无据可靠,全凭老人记忆,从润、流、濯俗称老三支开始,以其父为一世祖往下排序,从此,西北支才有正规支谱;老三支以上失传多少支唯有望谱兴叹。
七十余年后(1937)先父承众托将支谱第二次续修,十年浩劫,查烧所剩无几,光阴飞逝又是六十余年(1996),一咏弟由县回家,拜读支谱,时间久,人口多,族谱势必续修,如再蹈前辙,岂不亡羊补牢,便与春震祖等人共商事宜,讨论此次续谱,将全村两大支合一总谱,众人异口赞同。在东南老林墓碑上发现李觉、李学,下辈是津、温、溪,经考证与润、流、濯是同辈兄弟,编排又以觉、学上辈为一世祖往下排序;李氏总谱,重获新生。
此次族谱,第三次续修,全由春震祖和一咏弟精心编排,编委努力,父老支持,在外人员资助,时经两年完成,印一百部合订本,分支存阅。文化有限,略发数语,贻与后人。时丙申桃月。
第十三世李乃廪八十四岁编书
李一咏八十二岁校正
二零一六年
关注乡村!关注沂南!
请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关注后可以查看本公众号历史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