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在国内有四处,分别在北京、重庆、济南和青岛。济南和青岛的故居,笔者都去参观过,本文主要介绍老舍的青岛故居。
故居位于青岛市南区黄县路12号,为欧式二层楼,面南背北,老舍先生于1934年受聘于山东大学来青岛工作期间,从1935年底到1937年7月底,曾在此楼的底层居住,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建国后第一个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的作家,决定将此旧居恢复原貌并辟为纪念馆。
我们于2012年5月9日慕名而来,在寻找的过程中颇费周折,原以为这么有名气的纪念场所在主要街道处应该有标识,我们拿着地图沿大学路走竟然越过去了,问了两个人,兜了一大圈才找到。当我们与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起时,他们说,因为老舍先生纪念馆比较小,我们很难接待大量游客,这样做是留给真正喜爱老舍先生的游客来曲径探幽的。哦,原来如此。
到了故居院门口,见大门两边的门柱上,左边的挂着“老舍·老舍”的牌子,右边的挂着“骆驼祥子博物馆”的牌子。“老舍·老舍”我理解是说这里是“老舍的老房子”,也就是说“老舍故居”;而“骆驼祥子博物馆”的牌子让我一时没有想透。参观以后方知道,原来老舍先生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是在这里诞生的,以作品的名称命名为“骆驼祥子博物馆”是老舍的儿子舒乙的创意,因此“骆驼祥子博物馆”,成了中国第一个以作品名称命名的博物馆。这两块牌子都给我以新颖的感觉,所以先表述一下。
进入院内,庭院不大一目了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楼前的老舍先生的半身塑像;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骆驼祥子拉车的塑像(但车把是断的),骆驼祥子正拉着洋车准备出门,栩栩如生的神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看过的小说、电影和连环画里的祥子。再观察四周,院墙面上镶嵌着《骆驼祥子》的陶版连环画,这些陶画选自老舍先生最为认可的著名画家孙之儁的《骆驼祥子画传》,共有26幅,集中呈现了《骆驼祥子》的主要故事情节。不用说,一下子就把游客带到了《骆驼祥子》的世界。
既然这里将老舍故居命名为“骆驼祥子博物馆”,所以故居内的陈列当然以“骆驼祥子”为主线。展品主要陈列在老舍当年居住的一层,共四个房间,展示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图片和实物。有老舍先生生前的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花盆等,都是老舍子女捐赠的。馆内还收藏了《骆驼祥子》的各种版本40多个。据介绍,老舍的《骆驼祥子》在当年的《宇宙风》杂志上连载,从1936年9月16日的第25期开始一直延续到1937年10月1日的第48期载完。1939年该书正式出版发行。从此一部伟大的作品影响了中国文坛至今已80余年,同时也进入了海外阅读视野,先后有英、法、意、瑞士、捷克、西班牙、日、韩等多国文字译本出版。因此《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具有版本多、译本多、演出作品多的特点。在博物馆展出的,还有各种外文译本与改编的影视剧作品等。
老舍先生为满族人,也算得上是八旗子弟。因此,在他的故居门厅陈设了不少刀、枪、棍、棒,我原以为是演戏的道具,后来一看介绍才知道,这位文学大师不仅能舞文弄墨,还能舞刀弄枪,写作累了,就用它们练练拳脚,原来老舍还是一个习武之人,为我们揭示了老舍先生鲜为人知的文学大师的另一面。在济南老舍故居,我看到了一幅丁聪画老舍习武的漫画,证实了这一点。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京城满族的护军,他出生的第二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父亲在这场战争中阵亡。后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由于家庭困难,中学时老舍先生不得不辍学,后来考上了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而得以深造。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1926年发表第一篇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老舍一生虽然在创作方面是多样的,有剧本、曲艺、散文和小说,但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小说,尤其是他地道的“京味”小说,除了《骆驼祥子》外,还有《四世同堂》等,他的作品不仅拥有中国读者,也影响了世界文坛,据说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当年老舍先生已去世,诺奖又有不发给已逝作家的规定,此次诺奖与中国作家擦肩而过。如果老舍不在“文革”刚刚开始时的1966年8月24日就“沉湖自尽”,那他就成为了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所以有人说“老舍的一生是悲惨的”,想想也是。
巴金曾在《怀念老舍同志》一文中写道:“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虽然含恨死去,却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在人间,那就是他那些不朽的作品。”老舍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仍然充满活力,他在《茶馆》最后一幕里借常四爷的嘴喊出了“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的呐喊,仍然在我耳边回响,但愿老舍的悲剧不再重演。
青岛老舍故居院门
院内的骆驼祥子拉车塑像以及墙上的陶画
左为故居内陈列的各种练功兵器 右为漫画家丁聪的作品
笔者在老舍塑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