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则: 狼来了
从前,在一个山脚下,有一个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小村庄里有一个专爱撒谎的孩子。山上层峦叠翠在密密麻麻的树林中,有许多野兽出没。村里常有狐狸拉鸡,狼叼小孩的事儿发生。据说,这个爱撒谎的孩子就是从狼口中夺回来的,那是他刚出生一个月,所以起了个小名叫“狼剩”。
当狼剩长到八九岁时,他常玩耍的地方就是山林。他在山上拣奇石、采野花,在林中拾蘑菇、摘酸枣、戳鸟窝、追野兔,玩的可痛快啦!这天中午,他想玩一次撒谎的游戏,看看大人信不信。于是就爬到一棵小树上,拼命的呼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附近田里正准备收工的农夫,有的扛着镢有的抡着掀,闻声赶来了。他看到那么多好心的人们要打狼救他的命,急急火火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这是开玩笑,你们怎么当真呢?”农夫们生气的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狼剩又想玩个痛快,这次没有在林中,而是在山坡上,玩石子,掀蝎子,捉蚂蚱,玩着玩着,不觉太阳落山了。这时,他一个人在这里觉得有些孤单,又有些害怕,心想:再撒一次谎,让大伙来陪我玩玩。可不知道他们是否还会受骗。不管怎样,我再冒一次险试试看。于是灵机一动,他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只露着头和乱抓挠的双手,装出可怜求救的样子,拼命喊:“狼来了!狼来了!它已经衔住了我的腿。。。。。。。”
村里的人们听到喊声后,信以为真,认为这次不会是撒谎了,不能见死不救啊。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举着棍棒,执着大刀,奋不顾身地前去抢救。结果又是一场虚惊,又是狼剩在撒谎。这时狼剩的爸爸狠狠的给了他一个耳光,说:“我叫你再撒谎”并向乡亲们赔礼道歉。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狼剩和一群孩子到村后去玩,其他孩子都已回家,只有他还在那里磨磨蹭蹭,游游逛逛,余兴未尽。这时,突然跑来一只饿狼,把他按倒,拖着就走,狼剩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拼命地喊:“狼来了!狼真来了!狼要拖走我。。。。。。”
村里的人们虽然隐隐约约听到他的喊声,可谁还能相信他呢?他一定是又在撒谎了。
狼剩因为经常撒谎,终究被狼吃掉了。
从前,有个农民在池塘里养了很多鱼,有只翠鸟发现了,就经常飞来捉鱼吃。农民非常心痛,就想了一个吓唬翠鸟的办法——做了一个稻草人,让它穿上破蓑衣,戴上破斗笠,插在池塘边。
起初,翠鸟确实有点怕,不敢飞到它身边,只是远远的站着看。一天,两天,翠鸟终于看清了,稻草人是一动不动的。就逐渐胆大了,不但敢在稻草人身前散步、捉鱼吃,而且还敢停在它身上,一面跳跃,一面唱歌:“假的!假的!”
农民非常生气。他灵机一动,把稻草人拆下,自己穿上稻草人的破蓑衣,戴上破斗笠,站在池塘边,像稻草人一样一动不动。
那只翠鸟又飞来了,还以为仍是稻草人,吃饱鱼后,照例飞到“稻草人”身上,得意忘形的唱着:“假的!假的!”农民一把捉住了翠鸟,高兴地手舞足蹈:“这回倒是一点不假,却是真的!”
南辕北辙(《狼来了》第四则)
战国时,魏王打算出兵攻打赵国。他的大臣季梁正在外地办事,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回来,进宫见魏王。
魏王奇怪的问他为何回来了。
“我在路上碰见一个人,正驾着车从中原到楚国去。楚国明明在南方,他却朝北方走。”季梁说,“我奇怪问他,楚国在魏国的南方,你为何却朝北方走呢?他却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我劝他说:‘不管你的马跑得怎样快,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不以为然的说,路费很充足。我又劝他说:‘路费虽多,可终究不是去楚国的路。’他听了,不乐意的说:‘我赶车本领高。’说着赶车继续往北走。”
“这人真糊涂!哈哈!”魏王笑的前仰后合。
季梁说:“马跑得越快,路费带的越多,赶车本领越高,离楚国就越远。如今,大王老想当各国君主的首领,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可您仗着国土广大,兵强马壮,去攻打赵国,来扩大土地,抬高身价。您这样的行动越多,离您想当各国君主首领的愿望可就越远了!这正跟想往南走,却走往北的道是一样的道理。”
屠夫和狼(《狼来了》第五则)
很久以前,有个屠夫以卖肉为生。一天傍晚,他卖完肉回家。在路上发现有两只狼跟在他后面。肉早已卖光,只剩下一些骨头。他忙扔了些骨头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另一只狼继续跟着。
屠夫又扔一把骨头。这只狼不跟了,刚才啃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屠夫就这样一把骨头、一把骨头得扔。最后骨头扔完了,两只狼还像开始那样紧紧跟着他。
天色越来越暗,他恐怕前后受敌,非常害怕。他朝四周看了看,见不远处有一个打麦场,场里有柴禾垛,就三步两步跑过去。他背靠柴禾垛放下担子,抽出杀猪刀。狼不敢向前。
一会儿,一只狼走了,另一只狼还蹲在那里。又过了些时候,这只狼眼睛闭上,神情悠闲。
屠夫看是好机会,猛地纵身一蹿,举起刀劈狼头,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正想走,他不放心,又转身看垛后,看见刚才走的那只狼,正往垛里打洞,狼的身体已进去一大半,只露屁股和尾巴。屠夫大喝一声,手起刀落,猛一下就砍断了狼的大腿,接着又杀死了它。
这时候,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麻痹他,让这只狼从后面袭击他。狼也真够狡猾啊!
瞎子摸象(《狼来了》第六则)
从前,有一个国王闲来无事想开心,便叫他的大臣牵来一头大象,让八个瞎子判别一下什么样儿。
八个瞎子一股脑儿拥上去,都用手去摸象。国王等他们摸了一阵后,便叫他们一个个说出,这头象与什么东西相似。
第一个开口的是摸到象牙的瞎子,他说像个硬梆梆的萝卜根。
“像只簸箕。”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
摸到象脑壳的瞎子说,像块坚硬的石头。
“像根木棒。”摸到象鼻子的瞎子不紧不慢的说。
这时,摸到象脚的瞎子开了口:“它像只石臼。”
摸到象背的瞎子说:“这头象简直就是一张睡觉的床。”
“这家伙就如同一只坛子。”摸到象肚子的瞎子说。
最后,摸到象尾巴的瞎子好像作总结似的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象就像是一条绳子,细长细长的。”
国王听后,转身看着他的大臣们,哈哈大笑起来。
鸭子抓兔(寓言故事《狼来了》第七则
不久,秦兵又来攻打赵国。赵王想到赵奢会打仗,以为他的儿子赵括也一定会打仗,便派赵括领兵去抵抗秦军。
其实,赵括只会夸夸其谈,不会领兵打仗。况且秦军的指挥官,又是有名的将军白起,赵括哪是人家的对手!结果,赵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赵括也被俘虏。
艾子听说以后,便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有个人想去打猎,到市场上打算买只老鹰。可又不认识,却把一只野鸭子当成老鹰买回家。
这人到了郊外,看见兔子,便一扬手把野鸭子抛了出去,让这个“老鹰”去抓兔子。
野鸭子自然飞不起来,一下子跌落在地上。
这人感到很奇怪,就把它拾起来,又抛了出去。结果,还是掉了下来。
一连抛出去三四次,次次都是如此。
当他想拾起来再抛出去的时候,那野鸭子站起身,一瘸一拐地走过来,说:“我是野鸭子呀!如果你把我杀吃了,倒是我的本分。为何把我抛来抛去,害我吃这么多苦头呢!”
“啊!”这人吃了一惊,“我以为你是会捉兔子的老鹰,原来却是一只野鸭子呀!”
野鸭子“咯咯咯”地笑起来,一屁股坐在地上,跷起两只掌子,对他说:
“你看我这双掌子,像是能捉到兔子的?”
苏轼住在岐山下时,听说河阳县的猪肉特别好吃,就派人去买猪。被派差人是一个酒鬼,起初因为受到苏轼的警戒,酒没喝,小心做事。所以路上还顺利,没出差错。可当他买好猪,而且快到家的时候,他来了酒瘾,到底熬不住了,便放量大喝起来。当他喝的酩酊大醉睡着的时候,猪都逃跑了。
醒来后,他去追寻没有找到,又不敢空手回去。只好自掏腰包,在岐山附近买了几头猪去冒充了。
苏轼为了吃美味的河阳猪肉,特地请了许多客人。苏轼是当时的名人,客人觉得他的话是不会错的,于是,每个客人都称赞河阳猪肉,说它又香又肥又美等等。正在大家赞不绝口时,却有人来通报说:有几个老百姓要见苏东坡。东坡把老百姓叫进来一问,原来他们把逃跑的河阳猪送回来了。
客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觉得没趣,便一个个溜走了。
爱自夸的蜈蚣(寓言故事《狼来了》第九则)
一天,蜈蚣和蝮蛇在一块草地上相遇。蝮蛇吓得扭头就跑。蜈蚣紧追不舍,很快跑到蝮蛇前面挡住去路。
蝮蛇见无路可逃,就使出全身力气,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准备与蜈蚣决一死战。
蜈蚣这时把头一缩,箭似的把自己弹进蝮蛇的嘴里,很快钻进肚子里,现吃心,再嚼肚肠,然后从肛门爬出来。
蝮蛇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就死了。
过了几天,蜈蚣在农家灶台上碰见一只蝼蛄。它看见蝼蛄一身白嫩嫩的细肉,就想把它吃掉。
这时,一只马陆连忙劝阻蜈蚣说:“这家伙毒的很,千万别去惹它。”
“别骗我了!”蜈蚣怒气冲冲的说,“世上没有比蛇更毒的动物,蝮蛇又是蛇中最毒的。它咬过的人或野兽都会丧命。可我把它的心吃掉,肚肠咬烂,血喝足,脂膏吃饱,醉倒三天后,我就会清醒过来,什么事也没有。这样的庞然大物都不在话下,何况小小的蝼蛄?”
蜈蚣说完,便气势汹汹的向蝼蛄进攻。
蝼蛄一点也不紧张。只见它伸了一个懒腰,把头上的触角弯了弯,又捋直,用嘴里的热气将唾沫暖湿,等待蜈蚣的到来。
蜈蚣爬到蝼蛄附近,刚要施展威风,就被蝼蛄迎头喷来的一股又稠又粘的液体黏住,踉踉跄跄摔倒在灶台上。它想溜,但脚和触须都被粘在一起,动弹不得,无力的躺在那里。
不大一会儿,这只蜈蚣就被一群蚂蚁围拢上来,美餐了一顿。
寒号虫(寓言故事《狼来了》第十则)
相传,很久以前在山西五台山上,有多种多样的鸟。其中有一种鸟,人们称它为寒号虫。因为它有四只脚,形状像鸡,不会飞,有很懒。
随着季节的变换,寒号虫的外貌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盛夏,他周身长满五彩斑斓的羽毛,炫彩夺目。这时,它就到处炫耀自己身上美丽华贵的衣服。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得意的鸣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到了秋天,天凉了,好多鸟都忙着选窝。寒号虫仍然走跳玩耍不造窝。
有的鸟儿好心地问它:“你为什么还不赶快造窝?”
它却毫不在意地说:“忙什么,到时候再说。”
可是,到了寒冬,寒号虫羽毛褪得一干二净,变得像只刚出壳的鸡雏,显出一副狼狈寒酸的丑相。
刺骨的寒风一阵阵刮来,别的鸟儿早就住在自己的温暖窝里,只有寒号虫没处安身,只能躲在树丛深处,冻得缩成一团,有气无力的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一夜大雪,落满了山上山下和树林,“得过且过”的寒号虫早已冻僵了。
很久以前,据说在沧州南面,紧靠河边有座寺院。
一年,山洪暴发 ,将山门冲毁,连门前的两只石兽,也被冲到河里。
十多年过去,寺院和尚募集了一部分钱,准备重修山门。于是,就派人到河里打捞那两只石兽。人们捞了很长时间没有捞到。大家都认为时过境迁,石兽肯定被冲到下游去了,便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顺河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影子。
几次找不到,大家非常着急:石兽到哪去了呢?议论纷纷,众说不一。
当时,有位在寺院讲学的教书先生,听了这件事,笑着对他们说:“石兽不是木片,怎能被水带走?石头沉重坚硬,沙子松软浮动,石兽掩没在沙地上,一定越沉越深。沿着河下游去找,不是很可笑吗?”他说的头头是道,大家听了十分信服。
有位老河兵听后恍然大悟,笑了笑说:“石兽应当到上游去找。”
大家无不感到惊讶。
他便解释道:“石头沉重坚硬,流水冲不走,但沙子松软浮动,反冲的水流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把沙土冲成坑穴。这样越冲越深,当冲到石头底部有大半截空着时,石头就会朝上游方向倾倒,落入坑穴。如此这般,连续重复,石头翻转不停,结果逆流而上。所以,到河底、河下游去寻找石兽,不是可笑吗?”
人们按照老河兵所说的去寻找,果然,在几里之外的上游河底,找到这两只石兽。
第十二则:斗牛图
唐代,有两个名画家,戴胄擅长画牛,韩干擅长画马,当时两人齐名,被人们称为“韩马戴牛”。
宋代有个大官僚马知节珍藏了戴胄的一幅《斗牛图》,用锦囊做了画套,用玉石做了画轴,为了防止虫蛀,还时常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将画展开晾晒。
一天,马知节又将《斗牛图》展开在厅前晾晒。
这时,一个送租税的农民看见了,便瞅着画端详了一阵,却偷偷地笑了起来。
马知节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发笑的原因。
这个农民回答道:“我是个耕田人,不懂画,却熟悉真牛。当牛相斗时,用力把尾巴紧紧夹在大腿之间,即使身强力壮的大汉,使尽全身力气,也不能将它拉出来。可这幅画中,牛举着尾巴相斗,同实际不符,画得不像!”
马知节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农夫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使他十分赞赏和佩服。
第十三则:要錢不要命
相传,永州人善于游水。一年夏季的一天,河水暴涨,水流湍急。同村的几个伙伴,因为都识得水性,所以还是乘着小船,横渡到对岸去。哪知到了河中间,小船破了,他们并没有惊慌,索性跳下破船,游了过去总是游得很慢,落在后面。
他的同伴招呼他说:“你是个游水好手,比我们都强,今天怎么了,老是落在我们后面?”
这人就说:“我腰上缠着一千大钱,很重,所以就落后了!”
“那就快解下来,丢了它!”同伴们都劝他。
这人游啊,游啊,拼命地游,已经筋疲力尽了,可他还是摇着头,舍不得这一千大钱。
同伴们有的已经爬上岸了,看见这人马上就要沉下去了,就大声呼喊道:“快把钱丢了,你为什么这么蠢,性命都没有了,还舍不得这几个钱!”
可这人要钱不有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还是舍不得钱。不多时,他就沉下去淹死了。
第十四则: 骗子充巧匠
燕王非常喜欢雕刻的玩物,于是就下令征求精工巧匠,卫国有个人听说这个消息后,老远便跑到燕国去拜见燕王。
这人一见燕王就夸口说,他有绝妙的雕刻技术,无人能比,他能在一根酸枣刺尖尖上刻出一只母猴来。燕王听了,大为高兴,立即给了他很高的待遇,让他雕刻。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可还没见他刻出母猴来。
燕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一天,便对他说:“我打算看一看你刻得母猴是个什么模样。”
这个人故弄玄虚的说:“大王,您果真想看的话,必须用半年的时间不进宫,不喝酒,不吃肉,做好准备。然后选一个雨后初晴的好日子,趁着太阳刚刚出来,天色半明半暗的一刹那间去看,才能看到。”
这些条件燕王当然办不齐备,所以只好白白养活这个人,也看不到他雕刻的母猴。
那时,有个铁匠在宫中做工,知道这件事后,便去对燕王说:“我是制造刻刀的。据我所知,各种各样精巧的东西,都是用刀刻出来的。但是,所要刻得东西,必定要比刀刃大。这酸枣刺的尖,连刻刀的刀尖都容不下,您想想,还怎么在上面刻出个母猴来?您不必看他的母猴,只看他的刻刀,是真是假,就一清二楚了。”
燕王说:“好吧!”
燕王传令把这人找来,问他在酸枣刺的尖上刻母猴,用的什么工具。
这人回答,用刻刀。
燕王叫这人把刻刀拿来,他看看。
这人本来就是个骗子,一听燕王的口气,知道事情不妙,急忙回答:“刻刀不在身上,请让我回到住的地方去拿来。”
一出宫门,他赶紧溜之大吉了。
第十五则: 宋定伯捉鬼
很久之前,在河南南阳有个人,名叫宋定伯。年轻时,胆子很大。一次他半夜起来,去宛市赶早集。
路上,他遇见了一个鬼。原先他不知道那是鬼。就问:“谁?”
“我是鬼。”鬼回答说,接着反问宋定伯,“你是谁?”
宋定伯撒了一个谎,欺骗他说:“我也是鬼。”
鬼问:“你这是到哪里去呀?”
宋定伯回答:“我到宛市赶早集。”
鬼说:“我也到宛市去。”于是就跟着宋定伯一同走。
两个一同走了好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累,咱两轮流背着走吧。”
宋定伯一听,就说:“好极了!”
于是,鬼先背宋定伯,刚背上身,鬼就惊奇地问:“你怎么这样重,怕不是鬼吧?”
宋定伯说:“我是刚报到的新鬼,所以重了一点。”
轮着宋定伯背鬼的时候,果然轻飘飘的,似乎不觉得有什么重量。
宋定伯和那个鬼,你背我,我背你,轮换着背了好几次。
宋定伯打定主意,要捉住这个鬼,就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向鬼打听说:“我是个新鬼,不知道鬼最怕的什么?”
鬼说:“最怕人家啐唾沫。”就这样说着,走着。前面遇到了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过,他留神一听,鬼蹚河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过河的时候,却把水弄得哗哗乱响。
鬼又怀疑的问他说:“你过河怎么会有响声呢?”
宋定伯又骗那个鬼说:“我是新鬼,还没有学会蹚水,有点响声不奇怪”
眼看快到宛市了,宋定伯背起鬼紧紧抓住放开大步跑起来。鬼急得“咋、咋”大声叫唤,要求下来。宋定伯根本不理它,还是一劲地跑。
一直到了宛市,宋定伯才把鬼放下来。回身一瞧,鬼却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怕它再变化,急忙朝它身上啐了一顿唾沫,鬼再也逃不掉了。
天亮了,宋定伯把变成羊的鬼牵到集市上卖掉了。
这件事人们知道了都纷纷称赞他说:“好个定伯不怕鬼,卖鬼得钱千五百。”
(选自皎洁编著的寓言故事《狼来了》明天出版社2000年7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