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之大运河——远行记之七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至今仍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两市四省,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交汇。全长1794千米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凿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始凿“邗沟”,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于公元前486年沟通。如今扬州市的邗沟故道就是当年运河的遗存。
到了隋朝,曾经担任十余年扬州总管的杨广继承皇位后,调动200万劳力以邗沟为基础,向西北开凿通济渠至隋朝的政治中心洛阳,而后向东北延申开凿永济渠至涿郡(今北京),向南开凿江南河至余杭(今杭州),公元610年左右实现了全线通航。运河的通航,带来了唐宋的繁荣,至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以后,开挖了会通河和济州河,不绕道洛阳而取道山东,经临清、东平、济宁南下邗沟(史称取直工程)。此时的大运河方始称“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在没有火车汽车运输的年代,成了南北运输的大动脉,“漕运”产业兴起的同时也繁荣了运河沿线的城市,我在临清《运河钞关》参观时看到介绍,明万历25年(1597年)临清船钞商税银曾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而当时山东省的税收不及临清钞关的十分之一,漕运繁忙可见一斑。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期间,京杭大运河仍然通航,“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走的水路就是大运河,他在《南巡记》中写到第一次南巡,“往返行程水路共计5800里,历时五个多月。”到了晚清,由于黄河改道,入海口从黄海变为渤海,一度断航十余年,后疏通勉强恢复,但由于水源不足时断时续,有一个故事很能证明这一点:话说慈禧宠臣太监安得海,借“奉旨钦差采办龙袍”事宜,于同治八年(1869)七月初六日率随从三十余人乘船由通州沿运河招摇南下,至泰安地段因运河水浅,改由陆路奔赴泰安,山东巡抚丁宝真命总兵王正起在泰安南关将安德海一行捕获,押解济南,并将其密杀于济南五龙潭公园旁的关帝庙内。
京杭大运河自全线通航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改道后,山东境内河段因水源不足,南北开始断航,济宁往南河段仅能保持季节性通航。新中国成立后对部分河段进行了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使航运条件有所改善,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作用,笔者在兖州火车站工作期间,正是兖州煤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鲁煤南运”铁路运力明显不足,济宁地区小窑煤通过运河运往江浙一带,成了另一条重要的运输渠道。
笔者在远行中,先后到达过河北沧州、山东临清、山东济宁以及江苏扬州和浙江杭州的运河河段,并参观了山东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浙江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及山东省临清市的《临清运河钞关》。两大博物馆都是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 主题陈列,内容大同小异,我想说的是,杭州《博物馆》在选址方面一定做了不少艰难的工作,因为它建在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拱宸桥的东侧,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而这里现在已经是繁华的闹市区,倒腾出这么一大块地方(含大运河文化广场)可想而知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建成以后,游客既可实地观赏到大运河的风光和遗存的古迹,还可以在《博物馆》内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悠久深厚且多彩多姿的运河文化。遗憾的是笔者没有去过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北京市通州北运河交叉口。
京杭大运河自通航以后的数百年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一》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今天它给社会的贡献虽然越来越小,但它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却源远流长。
河北沧州市运河河段
山东临清市运河河段
山东省济宁市运河河段
江苏省扬州市运河河段
浙江省杭州市运河河段及终点拱宸桥
山东省临清市运河钞关
笔者在山东省聊城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前
笔者在杭州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前
北京市通州 京杭大运河北起点(网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