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之棠樾村——远行记十九
棠樾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2019年9月,被命名为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去棠樾村主要是看牌坊,我们于2019年5月22日前往参观。
村名“棠樾”二字,来源于《诗经甘棠》篇周贤吕台伯的故事。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来那棵甘棠枝叶茂盛,清阴满地。因而把“棠阴”一词喻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树阴而言。可见棠樾村在周代就有人在这里生活。明清时期棠樾是一个以鲍姓望族为主聚居的村落,但鲍姓何时入住棠樾的呢?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晋咸和年间(326-335年)新安郡守(今徽州)鲍弘为山东青州人,其为春秋齐国相鲍叔牙之后裔,至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鲍弘的十二世孙鲍荣,在棠樾建村,至今已繁衍34代。
棠樾鲍氏至明清之际数百年间,名臣辈出,盐商巨富显赫江南。乾隆皇帝曾赞誉棠樾的鲍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有钱了,他们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光宗耀祖,晓谕后人”,除了建家族祠堂外,就是建牌坊。在封建社会里牌坊象征着荣誉、地位,受人尊敬受人敬仰。所以为官的也好,为商的也好,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财力,就想为家族立个牌坊。据有关资料介绍,建牌坊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朝廷批准,为“功勋显赫”的官员以及在“忠孝节义”等方面有突出事迹的人员修建功德牌坊,二是个人出资也可,但必须经朝廷核准同意。棠樾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了7座牌坊,明代3座,清代4座,在村东头呈曲线向北蜿蜒排立,气势恢宏,成了棠樾村的特有标志。虽然过去在画报以及影视中看到过,但真的到了它跟前,仍然被它的气势震撼了,它不但雄伟壮观,而且有着一种特别的曲线美。让我惊叹不已!
惊叹一:牌坊排立呈曲线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次建成,其实不是,从建第一座牌坊到最后一座,相距400年,经历了两个朝代,似乎从一开始就有一张规划设计图,后人按照图纸去建造。如果有,这个人独居慧眼,既有预见性又懂美学,真是神了;
惊叹二:七座牌坊,明朝的三座分布在牌坊群的两头,而清朝的四座夹在中间,如果说明朝时期建的第一第二座牌坊是随意而建(先建第一座后建的第二座),把它建在了村东头而且相距不远,那么建第三座时(现状为第七)为什么远远地建在村北头?好像是有意的留出了后续的空间,真的不可思议,我惊叹的是这又是高人所为;
惊叹三:从牌坊的内容分析,主要是“忠孝节义”,每个牌坊都有一段故事,有的动人,有的凄美。从第一到第七的顺序分别为:孝孝节义节孝忠,如果第一座牌坊也是“忠”的内容,就构成了两头看都是“忠孝节义”,“义”坊在中间。从建的时间上看,“义”坊也是最后一个建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棠樾鲍氏家族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时,鲍漱芳官至两淮盐运使,其父子掌握着江南盐业命脉,为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便捐粮十万担,捐银6.5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并举办义学等等,此举获得嘉庆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说的刻薄一点,这个牌坊就是用钱换来的。其鲍氏家族十分富有让我惊叹。
有趣的是,在这些牌坊中间,还建有一座四角亭子,名骢步亭,白墙青瓦,亭顶如官帽状,初建于明代,现亭为清乾隆年间重建。说实话,此亭不仅为行人休息提供了方便,从美学的角度看,使牌坊的整体建筑空间、建筑形象更加的丰富了,为牌坊群增色不少。
这些牌坊构成了棠樾村特殊的风景,为全国罕见,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作为一个外行,也能从牌坊的外形以及构件上看出其建筑艺术的变化。
附 七座牌坊的内容及建造时间(从村头往外):
鲍灿孝子坊(1534年)、鲍宗岩鲍寿逊父子慈孝里坊(1420年)、鲍文龄妻节孝坊(1776年)、鲍淑芳父子义行坊(1820年)、鲍文渊妻节孝坊(1787年)、鲍逢昌孝子坊(1797年)和鲍象贤尚书坊(16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