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闹元宵,中国人的狂欢节

gmz88   522
2011-02-17 13:48

闹元宵,中国人的狂欢节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元宵节“闹”的方式很多,有张灯、观灯、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节日之夜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元宵节期间各地张灯结彩,狮舞龙腾,可谓是一次民俗文化的集中大展示;元宵节期间,人们几乎是尽情游乐,观灯、猜谜、闹社火的人流摩肩接踵,表现出人民群众最广泛的参与性;元宵节突出一个‘闹’字,闹花灯,闹社火,确实是我国最热闹的节日。

  千年元宵“闹”到今

  正月十五为何会出现狂欢场面呢?这与季节有关,与农业生产有关。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还处在农闲时期,接下去便是长长的耕作期,古人在农忙到来前忘情地欢乐一下,这是合乎情理的。世界上不少狂欢节一般都在公历2月的中旬或下旬,就是很好的说明。正月十五又是我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古人自然会特别看重这天,许多民间祭祀活动也在这一天进行。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京城每年正月都有各国来朝的客人,隋朝官员都要将他们一直留到正月十五日,然后,在这天辟出一个8里见方的大戏场,通宵达旦地演戏,让客人和官员观赏。公元610年正月十五的大戏更是规模空前。隋炀帝光召集的管弦艺人就达到了1800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隋炀帝堪称第一个在正月十五大闹花灯的中国古代皇帝,从此民间的习俗开始为官方所认可,皇帝和官员们也从此开始参与闹元宵了。

  以后,官方又为元宵张灯规定具体的日期。清代的类书《小知录》说,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京城元宵节张灯是一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官方的规定是元宵节张灯三夜;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宋太祖赵匡胤曾下诏,规定元宵节张灯五夜,增加正月十七、十八两夜;南宋淳三年(公元1243年),官方将元宵节张灯增至六夜,增加了正月十三这天;到了明代,朱元璋曾一度将京城的元宵张灯定为十夜。

  由于张灯之夜官方都解除宵禁,随着张灯之夜的增加,民间的各种娱乐活动便得以更多地露头。

  全民参与的“闹”文化

  从早期文献资料所记录的情况看,我国民间早期闹元宵虽然已有了狂欢的味道,但是,狂欢活动的方式还很单调,载体较少。主要是燃灯游戏,以及敲敲锣鼓。但是,后来随着元宵被列为正式节日后,加上张灯之夜的增加,许多民间的娱乐活动便开始不断涌入。

  古人放爆竹是用火来烧毛竹,让毛竹发出噼啪之声。这本来是用来吓唬鬼(山魈)的。后来这种放爆竹的方式也出现在元宵节上,当然这不是为了吓走山魈,而是为了增加正月十五“闹”的氛围。以后,随着火药的发明,现代意义的爆竹甚至烟火也开始在元宵节亮相,大大增添了“闹”的氛围。

  灯笼是闹元宵最主要的载体。南宋时,杭州的文人创造性地将谜语写在了彩灯上,从而为元宵观灯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一些斯文之人闹元宵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这种将谜语与彩灯结合在一起的新方式很快就传向全国,由此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娱名词———灯谜。

  舞龙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求雨的祭祀活动;舞狮则是从西域传来的娱乐活动。后来舞龙、舞狮都舞进了元宵节,成为各地城乡元宵狂欢的主要载体。

  此外,北方的杂技踩高跷、南方的娱乐划旱船、活跃在田头的扭秧歌,也纷纷进入元宵节。为了提升一个“闹”字,人们把各种生动活泼的民间艺术都请入到元宵节之中,又闹花灯,又闹社火,从而使元宵的狂欢气氛不断地升温。

  不仅城市闹元宵,乡村也要闹元宵。除了张灯结彩外,乡村闹元宵的一些活动还与农业生产相关。清代的《直隶通州志》就讲到,每年一到正月十五,当地乡村的人就纷纷抱薪到田间,放火烧田,以祈求丰收。熊熊大火不仅烧死了越冬的害虫和虫卵,也在田中留下了肥料,自然有利于农业生产。此外,农村闹元宵还往往搭台演戏。安徽农村有一种叫“扑蝶灯”的舞蹈,就是在闹元宵时表演的。表演者所唱的歌词是一年中的花名和农事,提醒人们在闹元宵时还要注意安排好一年的农业生产。

  民俗文化的大展演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间艺术重新走入繁荣期。各地张灯闹元宵、闹社火的场面,也开始一年胜过一年。今年我省各地正月十五张灯闹元宵的各项活动早已提前开锣。流露喜悦心情,张扬民俗文化已是元宵佳节的永恒主题。

  元宵节———中国人的狂欢节,它为我国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舞台。许许多多带着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经过1400多年的交流和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今天,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只要有华人居住,每到元宵佳节,他们就会张扬自己的民俗文化,推出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而外国人看到张灯结彩,狮舞龙腾,也明白这是中国文化。所以有专家说,民俗文化具有一种凝聚力。

  元宵节注重一个“闹”字,并一直在不断地提升“闹”的氛围,的确可称为中国的狂欢节。但是,在这个狂欢节上,人们看不到极其危险的活动,也看不到疯狂失态的场面。为什么?这自然与民俗有关。专家说,民俗是一种不成文的却为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和习惯。它接近于道德范畴。

  1400多年来,众多民俗文化在元宵节的大舞台上展示、交流,但是,它们的个性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请看:

  同样是彩灯,浙江海宁的彩灯以其独特的针刺等工艺享誉国内外。去年,在新西兰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元宵灯会”上,来自海宁的宫灯成为最亮的亮点。

  同样是舞龙,杭州西湖区以五彩龙出名,宁波奉化以布龙出名,湖州长兴以百叶龙出名,金华东阳以板凳龙出名……

  同样是舞狮,却有南北之分。南狮以广东南海为代表;北狮以河北沧州为代表。南狮长于在桩上展露绝活;北狮擅长桌凳间施展绝技。

  同样是打花鼓,也有各具特色的“凤阳花鼓”、“山东花鼓”、“山西花鼓”等等。

  个性也在各地孕育了不少“舞龙之乡”、“舞狮之乡”、“高跷之乡”、“彩灯之乡”……

  专家说,狂欢节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近几年,各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只要你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文化搭台的主角往往是民俗文化。所以专家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要合理地开发,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们淄川城里的般阳路上也热闹非凡,一支支进城表演的队伍各显绝活,异彩纷呈,表现了淄川人悠久的民间艺术的精湛和高超技艺,令人眼界大开,心情振奋,将带来辛卯兔年的好年景,迎接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火红前景。随后我可发给大家我们淄川人闹元宵的热烈场面给你瞧瞧!

    http://bzbk.5d6d.com/thread-4769-1-1.html

 

评论

xinjin
xinjin 2011-02-19 19:33
看了介绍,长了不少知识。祝高老师新春愉快!
gmz88
gmz88 2011-02-17 18:59
sdzzmfj: 好!拜读学习了!谢谢小孟同志关注!
sdzzmfj
sdzzmfj 2011-02-17 17:16
好!拜读学习了!
gmz88
gmz88 2011-02-17 16:49
谢谢纪兄!祝您元宵节快乐!
纪慎言
纪慎言 2011-02-17 16:35
长知识了。祝高老师节日快乐!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