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2011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它90岁的生日礼物:《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年—1978年)由中央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报纸上读了曾主管二卷的编撰和修改的张启华同志和《中国新闻周刊》的谈话,产生了几点感想,简述如下。
说得好的:
一、我们写错误,是为了以后不再重犯,不是要去渲染、发泄,而是要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历史根源、理论根源,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等等。目的是从中吸取教训,发挥党史特有的资政育人作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修史,目的正是为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不再重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
二、不要重在批评个人,包括毛泽东。党的历史上犯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因为他是主要领导人。但同时要看到,我们党是一个领导集体,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党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是探索的主体。
——我们的党是集体领导的,即便出现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集体”也应当承担责任。
三、“文化大革命”是要彻底否定的,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所以不去肯定它。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是“左”倾错误的论点,曾经被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不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国人民就可能“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
值得思考的:
一、“还要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
——合情:没有大多数人的“接受、认可”,就无法通过。但不合理:史,记述的应当是“事实”,如果考虑能不能接受,必然就会把歪曲或者掩盖一部分事实。
三、这段历史是我们党自己走过的历史,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在里头,现在有些人把这段历史闹成一个个人因素,比如就是毛泽东的错,毛泽东如何品质不好如何整人,写历史是不能这样写的。
——“个人恩怨”写与不写,要看存在与否:存在,就应当写;不存在,就不要写。历史,就应当这样写。所以“写历史是不能这样写的”,这话是不正确的。
四、我们写这段历史一定要跟中央保持一致,一个是要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保持一致,再一个就是跟中央文件、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精神保持一致。
——写历史,怎么能预先定下一个“与××一致”调子呢?如果事实与××不一致呢,删?改?删了,改了,还叫历史吗?
五、二卷特别强调这些错误是我们党自己发现、自己纠正的。比如“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这话至少不完全正确。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肯定比“我党”发现的要早些:上边还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下边已经开始暗暗骂娘了。
六、档案肯定要看,但看的目的是搞清来龙去脉,不能泄密。也有些档案是看不到的,这没有办法。
——这倒像是实话。但是修党史不能看档案,而且是“没有办法”,那“遗漏”就在所难免了。作为记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修党史不能查看,还有什么意义?
七、三年自然灾害的死亡人口数据社会上有很多争议,就是各个部门统计的数据也有差异。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1000多万人;有些专家统计的数据是1850万;还有一位美国人口学专家统计的数字是2000万。等等。我们采取的是国家统计局的,这是最权威的部门。
——三年死了1000多万人,平均每年死亡300多万。按照“六亿神州尽舜尧”计算,死亡率在千分之五。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五:人口总量适度增长结构明显改善》所载,我国1970年的人口死亡率为7.6‰。难道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死亡率要比1970年还要低?这“最权威的部门”的说法是否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