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___一个村庄的时代缩影
清朝末年,我们村出了一位举人宋锦来,这一荣耀至今仍在村里口口相传,成为我们村文化传承的骄傲印记。建国初期,在北京经商的宋宣文家,有子弟考上大学后出国留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这些文化人的事迹,在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在那个时期,村里整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少数人仅念过私塾,多数村民甚至目不识丁,仅能辨认自己的名字和钱币。建国前夕,我们街上仅有两人接受过相当于高小的教育,后来他们投身革命,成为国家干部。
在我稍长一些的同辈人中,能上初中就十分了不起,这不仅意味着家庭条件优越,能够承担学费,还证明本人学习成绩优异,具备考取的实力。
我的一位本家哥哥,凭借优秀的成绩,以总分名列前茅的名次考上初中,后在学校应征入伍。还有一位哥哥,高小毕业后顺利考上师范,他们出类拔萃的表现,得到后来好的工作。
上世纪60年代末,村里考上初中的人数有所增加,我们生产队就有两位女生考上初中。毕业后,她们成为了民办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为乡村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后来,她们转为公办教师,直至退休,完成了从民办到公办的身份转变,也见证了乡村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
由于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学校数量有限,大多数人只能念到高小。也有几位通过推荐选拔、入伍参军,但也是读了大学、上了军校军校,学习了专业知识,成为医生、军官。
90年代初,在我兄妹后代的14个孩子中,有两人考取中专,两人考上技工学校。毕业后,他们凭借所学专业,分别被分配到机关或厂矿工作。在当时的村里,那时这样的工作机会宛如凤毛麟角,引得旁人羡慕不已,也成为了村里孩子努力学习的榜样。
改革的开放后,各级、各单位开始重视工作人员的学历与职称,大力提倡在职学习。我在初中基础上,通过在职学习,取得了党校经济专业大专班文凭。孩子也通过自修,完成大学专科学习,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我们的孙辈基本都成为了大学生。老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孩子有能力,家庭都会全力支持。更令人欣喜的是,老家已有好几位孩子考上研究生,我的一个孙女还考上青岛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并且已经创作写出历史小说。
知识改变命运, 事实胜于雄辩。与建国初期相比,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更是国家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有力见证。
------ 2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