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五一归乡记

五一归乡记
五一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侄子开车拉我们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目的地是三弟家。老家坐落在鸡鸣山下,山东财经学院东邻,那个古老的村子里承载着我无数的回忆。
一到三弟家门前,便感受到了满满的热情。三弟夫妇和侄女早早就在门口迎接,笑容亲切而温暖。侄女青子接过我们手中的行李,眼睛深情地看着我说:“大爷,我和妈妈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随后,三弟还叫来了本家小叔、我姐姐。这时侄子把他母亲也接过来。大家齐聚一堂,热闹非凡。一见面,话匣子就被打开,家长里短,聊个没完。每个人都分享着各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感慨,笑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味道。
临近中午,侄女青子便和她妈妈一头扎进了厨房。厨房里不时传来切菜的“咚咚”声、锅铲翻炒的“哗啦”声,还有母女俩偶尔的谈笑声。不一会儿,阵阵香味就顺着门缝飘了出来。等饭菜上桌,只见满满一桌子佳肴,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红烧鱼色泽红亮,炖排骨香气四溢,清炒时蔬翠绿鲜嫩,还有一盘盘圆鼓鼓的芹菜猪肉水饺,皮薄馅大。咬上一口水饺,鲜美的汁水在口中散开,那芹菜的清香、猪肉的醇厚,混合着面皮的筋道,那滋味,别提多香甜了。大家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夸赞着青子和弟媳的好厨艺,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细细打量,老家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村北是直通青岛的经十东路。村西,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曹范街道,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山东财经学院周边,张家、梅家的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高楼林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处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老家村子周围,全都种上了树,桃树、杏树成片成片的,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仿佛给村庄戴上了一条绿色的花环。村东的诺德尔城建设更是飞速发展,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让人不禁感叹时代发展的迅速。
然而走在街上,却发现行人寥寥,偶尔碰见的都是老年人。一打听才知道,村里的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为了生活和梦想,去城市里拼搏奋斗。这让我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曾经热闹非凡的村子,如今只剩下老人们守着这份宁静。
和本家88岁的小叔相谈时,更是勾起了无数回忆。六十年代,他在生产队当队长,我做会计,我们搭伙干了好几年。那些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在队部算账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小叔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意,一边比划着,一边讲述着当年的趣事,从如何分配农活,到怎样精打细算规划队里的收支。说到兴起时,他还会轻轻拍着我的肩膀,爽朗的笑声里,藏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姐姐今年82岁了,独自在家。她的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在济南打工,只有休班和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相聚。看着姐姐不算很好的身体和那孤独的身影,我心里满是心疼。再三叮嘱,千万要注意身体。小叔已88岁了,近几天刚从蓬莱大儿子那里回来,精神矍铄,身体也还不错。听着他们讲述着生活中的琐事,那些熟悉的乡音,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我们那在一起的时候,那工作、生活的温馨时光。
这次五一回老家,虽然时间短暂,但却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回忆。老家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深深牵动着我的心。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无论我走多远,老家永远是我最眷恋的地方。
----20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