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各有各的“日子经”
俺几个老伙计唠嗑拉呱,经常聊起几代人的活法。这把年纪的人,回头看父辈、看自己、看儿孙,就像在不同的田埂上走了一遭,脚底下的泥不一样,肩上的担子不一样,心里的滋味也不一样。
父辈那代人,真是被生活压弯了腰的一辈。我常听父亲念叨,解放前闹饥荒时,树皮都啃过,为了生活天不亮就往地里钻,老棉袄补了又补,补丁摞补丁。他们一辈子没享过啥清福,心里想的就是“活下去”,把窝头掰两半给孩子,自己喝稀汤。那时候哪有啥“日子盼头”,能填饱肚子就是老天爷开恩。说他们“受过罪、下过力、没过一天好日子”,这话不扎心,是实实在在的苦啊。
轮到40、50后,算是赶上了“苦尽甘来”的岔路口。小时候跟着父母吃过大锅饭,十来岁就帮家里挣工分,家里花销指望养鸡、养猪。记得我刚工作那会儿,每月工资30块,买不起辆自行车,结婚连件新衣裳都难置备。但咱赶上了新时代,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九十年代搬进单元楼,子女、孙辈都有自己的工作。现在退休金够花,打门球、广场舞,经常参加老年人活动。这大半辈子,前半程爬坡,后半程总算踩上了平路,心里知足。
说到70后的孩子们,咱这代人总觉得他们“生在福窝里”。没挨过饿,没穿过补丁衣,上学时不用帮家里挣工分,可他们的难,咱一开始还真没看明白。后来听闺女说,她当年考学时,班上五十个学生报中专,先解决户口问题,个个“亚历山大”,工作后加班、加点是常事,买房买车全靠自己拼。他们这代人,赶上了扩招、下岗、房价飞涨,虽说物质条件比咱强百倍,可心里的弦始终绷得紧。还有我儿子,在厂里干三班倒,还得负责一个班,你说他们轻松吗?不轻松。只是苦法跟咱不一样,咱是体力上的累,他们是心里头的累。
到了孙辈这儿,争议就多了。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打小没吃过苦,要啥有啥,书包有人背,作业家长盯,出门车接车送。可咱也看得见,她们上小学就开始去辅导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确实物质富足,可竞争的压力从幼儿园就开始压过来了。等他们工作了,房价、彩礼、育儿成本像几座大山,身边不少年轻人说“结婚养娃太贵,不如一个人过”,这哪是“享了福”,分明是被时代的快节奏推着跑,想停都停不下来。
其实啊,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难念的经”。父辈难在“生存”,咱难在“改变”,子女难在“竞争”,孙辈难在“期望”。时代就像一条奔涌的河,把不同的人推到不同的滩涂上。说孙辈“娇生惯养”的人,没看见他们凌晨还在刷题的台灯;说他们“压力太大”的人,也别忘了他们从小就有的开阔眼界和多元选择。每代人的苦与甜,都是时代给的“礼物”,苦里藏着坚韧,甜里带着挑战。
咱作为过来人,与其纠结哪代人更“幸福”,不如多想想怎么理解孩子们的难。父辈的苦让咱懂得惜福,咱的拼让子女有了起跳的平台,而孙辈的压力,或许正推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日子啊,就是这么一代接着一代往前奔,各有各的坎,各有各的路,只要心里有盼头,眼里有光,啥时候都能走出个模样来。
---- 20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