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我也来参加人生意义的讨论(下)
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基本上是商品关系,甚至还可以说是互相欺骗、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的关系,有些所谓亲朋好友之间都是这样……即使你能生一副能说会道的嘴巴,或者长一张漂亮的脸蛋,都会比一般人吃香得多……
农村的青年人基本上是没有爱情的,只有婚姻,甚至有的连婚姻也没有。有婚姻的青年人的过程也只是:介绍人(农村叫“媒人”)介绍双方见面——女方到男方家看家叫妈拿钱——定亲买东西准备结婚——结婚请客——抱孩子——过日子……有的女青年为了钱、财、地位(也可能还为了别的什么),不惜嫁给一个四五十岁的人。人们听到的、在书报上看到的,是怎样纯洁的爱情,怎样幸福美满的恋爱生活,但实际上看到的,却是贵重的买卖婚姻,争钱夺物的吵闹,没有良心的负心女、薄情郎……
关于计划生育。人们耳朵听到的是“一个孩子最好”“男女都一样”。但眼睛看到的是什么呢?邻居打起仗来,人多的,全家出兵,群起而攻之,说骂就骂,说打就打。人少的,或者没有本事的,不能骂不能打的,就只能吃哑巴亏。生产队按人口要把要割的山草分下来,把要割的小麦、把要锄的地、要刨的地、把其他生产任务按人口分下来,人家人口多的,本事大的,早早干完了,有时间还可以捞点外快;人口少的,没有本事的,哭爹喊娘出力不少,可就是干不完。
农村青年又忙又累,基本上没有正当的业余爱好,事实也证明了搞那些玩意儿确实没有用……农村还有一种青年,他们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即便有,也不在一起生活,没有爱人孩子,“自己吃饱了全家不饿,自己穿暖了全家不冷”,人们管这种人叫“光棍儿”。他们每天要忙山里的,忙家里的,忙公家的,忙私人的,忙吃的,忙穿的,这样,他们还有什么业余爱好、还有什么意思可言……
面对着社会上这千奇百怪的现象,挣钱的不出力,出力的不挣钱,有本事的大发横财,没有本事的瞪眼叹息,有的更有,没有的更没有,有的人高兴得跳舞唱歌,有的人哭都哭不成调,面对着人生道路、前途等问题,青年们是没有兴趣研究它们的,更没有愿意去参加什么讨论的。
以上这些话,以前都是不能说的。今天,《中国青年报》开展了人生意义的讨论,让青年们参加讨论,畅所欲言,现在又实行着个“三不主义”,本人对这些问题又比较感兴趣,所以说了这么一些话。里面有的地方也可能说的过分一点,片面一点,但这些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我愿意与青年朋友们一起讨论,并欢迎批评指正。
后记:《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封信的作者,《中国青年》杂志在发表时署名为“潘晓”。实际上,“潘晓”是编辑从当时两位青年黄晓菊和潘祎(yi)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编辑根据两位青年的来信,以黄晓菊的经历和主要观点加上潘祎的部分观点和语句综合而成。就是说,“潘晓”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也不是黄晓菊或潘祎,而是代表了当年的一个青年群体。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黄晓菊、潘祎、个别发表犀利观点的读者以及杂志社和这场大讨论,都一度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波折。
本文最后提到了“三不主义”这个词。“三不主义”是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提出的“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方针。
相关链接: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资料来源:《中国青年》1980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