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又刊发一小稿:
玉米秸秆当甘蔗吃
较长时间自己的文字没有在纸质媒体上出现,心中不免有些许焦虑。实际上投寄的小稿也有几篇,但是没有采用,用不用有时也与运气有关。正常心态应该是:写不写、投不投是自己的事,用不用是人家的事;用了应该高兴,不用也无所谓,心中风轻云淡。
《快乐老人报》“当年”版拟编发“我与庄稼”系列文章。2025年6月2日出版的“我与庄稼——玉米”专题刊发了我的一篇小稿,心里有些小激动,现编发出来与网友老师分享。编辑老师对原稿进行了压缩修改,标题也做了改动。编辑老师费心用心了,感谢编辑老师!
原文——
我与庄稼(玉米):难忘儿时咂甜秆儿
小时候,一分钱一块的糖果,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食。除了过春节能吃到几块外,平时很少能吃到。但是,我们农村孩子却有一项甜蜜的可以替代糖果的特殊福利,这就是:咂甜秆儿。
所谓甜秆儿,就是在玉米收获季节那些含有甜汁的鲜玉米秸秆儿。咂甜杆儿,就是像吃甘蔗(当然,那时我们没见过更没吃过甘蔗)那样咀嚼和吮吸甜秆儿里的甜汁。那时,在生产队干活的父亲们,收工后都会带回一捆经过挑选的半米左右长的甜秆儿,那可是孩子们享受美食的时刻。我的父亲在外地教学,我很羡慕这些有甜秆儿可咂的小伙伴们。后来,邻居的小伙伴了解到这种情况,就把我叫到他们家去享用,或者送几根甜秆儿到我们家。我很感激这位小伙伴。
成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后,秋假时,我们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收获玉米时,我们自己可以用镰刀砍甜秆儿。开始,我们需要砍一根就要尝一尝,甜的留下,不甜的扔掉。后来,我们跟大人学到了经验,那些不结玉米棒的,我们叫它“孤乖”,还有那些表皮是深蓝色或紫红色的,一般甜度都大。中间歇息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咂着甜甜的甜秆儿,既充饥,又解渴,很是过瘾。
咂甜秆儿时,需先把表皮的叶子剥掉,再用牙齿咬住表面的硬皮,一点一点劈下来,直到里面的乳白色的甜瓤露出来,再一点点咬到嘴里,慢慢咀嚼,把甜汁咽下,最后把咂干的瓤渣吐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被锋利的硬皮割破嘴角或手指。但是即使割出了血,小伙伴们用手一抹,仍照咂不误。好在咂甜秆儿时我还比较仔细,没有被割破过。
感谢甜秆儿,它让我在那个生活比较艰难的童年时期,经常有甜蜜与我相伴。
(网络图片)
刊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