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邯郸游览,颇有感触。这是一座历史非常厚重的城市。邯郸的名字三千年未改,在历史上非常少见。
市中心的丛台公园,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四星级综合性公园,也是邯郸市最大最美的公园。政府采取惠民举措,免费供游人游览。
上午八点多从公园南门进入,一进大门就听见舒缓深情的歌声“横断山,路难行……”是我非常喜爱的《长征组歌》里的一曲。领唱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嗓音洪亮,身材匀称,干净利落。她还是指挥,边唱边挥舞两臂,情绪饱满,很有感染力。(可惜我没有拍照,只拍了视频,还不会发上来)她周围围绕着几十位中老年歌者,不少人手捧歌谱。随着她的指挥,歌者们或合唱或二声部或独唱,歌声激昂。别看这是一群业余歌者,演唱水平还是挺高的,嗓音一点都不苍老。受他们的感染,我也站在边上跟着哼唱了一会儿,感觉很振奋。
离他们不远处,是一伙排成队形练操的人,不是广场舞,说不上是什么操。更奇异的是参与者年龄似乎都在六十岁以下,其中不少人也就是四十多岁的样子。我就奇怪了,这些年轻人不上班吗?他们的动作有些难度,不适合岁数太大的老人。
还有一伙走秀的女人们,挺时尚,都穿着高跟鞋,多数人腰间系着一块长长的黑纱,时而撩起来张开,造出大裙子的效果。她们人人都有一朵红红的玫瑰花,或手持,或叼在嘴里,不知道什么意思。
旁边还有好几伙踢毽子的,男女都有。他们不仅正踢,还熟练的把腿外伸,勾脚从背后踢毽子,堪称运动达人。再往西北方向走,又传来悦耳的歌声,是我喜欢的内蒙歌调。这伙人身边立着“赵州丛台艺术团”横标,指挥也是女的,看上去六十多岁了,她站在一个长凳上。
他们唱的歌我不熟悉,只觉得很好听。我瞟了一眼歌者的歌谱本,最上方有《久别草原》的字样。一曲歌罢,他们讨论下一首歌怎么唱,有人提议:“G调?”有一操胡琴的人说,太高了。又有人出主意说,高调低唱。女指挥拍板说“G调怕唱不好,F调吧”于是他们用F调继续演唱,我又瞟了一眼他们的歌本,知道这曲子是《心愿》,仍是内蒙民歌风味,依然很好听。
离开他们不远,又传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声。我忍不住笑了,或许在歌声中他们又回到了记忆中的校园,回到了难忘的少年时光。这些老年人真是青春焕发,人老心不老。
在公园里我还看到一位写地书的老者,看那些尚未消失的大字(用水写的,即刻就消失),我忍不住啧啧称赞,这是书法家水平啊!要不怎么说高手在民间呢。我问他“这是行书吗?”“行草。”他答道。“这些字句是什么文章呢?”“是千字文。”我很惭愧我还没读过呢。
下图是打快板的一个小团体。
公园面积很大,占地越360亩。前来休闲的市民也很多,真是一个热闹场所,到处热气腾腾的。除了唱歌踢毽子的,公园里还有很多小团体,跳民族舞的、跳交际舞的、做健身操的、打拳的、打快板的、打扑克的、走模特步的,拉胡琴的,他们各展其能,各享所乐,互不妨碍,各得其所。
丛台公园有花有树有草坪,处处赏心悦目。中心还有42亩的丛台湖,一座市内公园有如此大的水景,非常可人,相当可贵。湖里有碧荷田田,湖中建有几个亭子,湖边长廊假山花圃应有尽有,走不多远就有质量精良的木质长凳,游人累了可以休憩。
上图中的建筑是武灵丛台,是公园的主体建筑。据史料称是当年赵武灵王观看歌舞或军事演习的地方。当年因为有许多台子连在一起而得名“丛台。”现在看到的丛台,是清朝同治年间修建的。是一个占地3500多平方米,高27米,分上、中、下三层的青砖高台。
公园西南处有座小小的院子——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下图)。到了邯郸才知道,秦始皇出生在赵国,也死在赵国。这是有记载的。至于是不是真的出生在这个院子里,且信且疑吧,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纪念馆里详细介绍了秦始皇成长的经历。当初秦始皇之父异人作为人质留在赵国,故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九岁回到秦国,十三岁继承王位。在第五次东巡时病死于赵国的沙丘。我补了一课。
这个小院子的最南边有个小亭子,三位男子正在共同练一个曲子,二人拉琴,一人吹笛子。不知是他们的胡琴质量低劣,还是他们技术欠佳,传出来的声音滋滋啦啦的,很生硬,很难听。也许他们还在练习阶段,自娱自乐吧。
公园里处处散发着快乐祥和的气氛。看到邯郸人精神焕发的样子,我感到邯郸人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