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日 话 扇
纪慎言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四六不通。”这是让我打小到老记了好几十年的一段民谣或者叫打油诗。也许正是因为每每想起并常常品味个中通俗朴实而又幽默轻松的民间语言,所以才使我不揣浅陋下决心说说一直萦绕心头的扇子们。
夏日来临,面对酷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纳凉。如今在城市里,大多数有身份和有能力的人们的首选是能够置身于一个有空调装置的空间,享受以消耗能源为代价换来的爽快。而对于一般普通百姓来说,即使家中装有空调也不会轻易地打开,而多是选择用开电扇这种既现代又陈旧、既省劲又省钱的方式来驱热消暑。然而还有许多怕被“电风”吹出毛病来的老弱病人或者家里连电扇也没有装备的人们,他们自然就采用了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最简便易行、最绿色环保(现在流行说法叫“低碳”)、最原生态的费力但不费钱的方式:摇扇。
说到中国普通百姓手里的扇子,在如今吃喝拉撒皆文化的大背景下,这还真是不折不扣的正宗文化。中国的扇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传说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酷热中,常常用随手摘取的植物叶片或者禽类羽毛在进行简单的加工之后,用来遮阳和扇风;所以有遮阳功能的扇子还有个“障日”的别名。扇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使一个形状和功能都很简单的扇子,形成为一个可以列数几百种样式的庞大家族。然而,尽管样式很多,但归结起来却只有两类,即:平扇与折扇。平扇即不能变形的扇子,如团扇、葵扇、羽扇等;折扇就是可以折叠的扇子,如纸扇、绢扇、檀香扇等。在平扇中有一种西汉时期产生的“合欢扇”或称宫扇、纨扇。它的特点是白色素面,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纨扇以竹木为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用白丝绢为面料。当时中原一带制作最为考究,并有“齐纨楚竹”之誉;即指用山东的绢和湖北的竹子制作的纨扇最有名气。有汉代班婕妤扇诗为证:“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折扇,又称“聚头扇”(或“散扇”、“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相聚而得名。南宋时,折扇已具规模;明代折扇盛行。万历年间,皇帝曾命宫内匠人仿制高丽扇,学习外来工艺,促进扇子制作。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大人家曾做过贩卖鸡毛扇子的生意。以祖父带领我父亲和叔叔为主,有时候我们全家也一起上阵。记得几次在自家的院子里堆满了不知从哪里贩来的已经粘连在一起的鸡毛扇子头和劈了口的木头扇子把;我和奶奶、母亲、婶子负责把扇子头安插到扇子把上的劈口里,然后再由祖父他们用钉子钉牢靠,一把鸡毛扇子就制作好了。在家里卖,也背上赶集去卖。可能也没因此发财,因为后来就不做这买卖了。不过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家当时随处可见的就是那些五颜六色的鸡毛扇子。夏日里,奶奶总是拿一把扇子为我扇风,有时候扇子的羽毛蹭到身上也像奶奶扇出的风一样,柔柔地爽快惬意。晚上奶奶则拉着呱儿一直把我扇进了梦乡。
如今那样的鸡毛扇子再也难以见到了。看羽毛扇也只有看舞台上诸葛亮手里那把鹅毛扇了。但是,步入花甲的我们老两口每人还都有一把专用的葵扇(我们习惯叫做“荷叶扇子”),有电没电挡不住我们扇扇。晚上躺睡在床,自扇自享,要急有急,要缓有缓,随心所欲,自在安康!去年的那把被邻居拣去烤羊肉串了,于是前两天知冷知热的老伴就又花了二元五毛钱给我买来一把。看来今年夏天只要自己能够摇扇不辍,清凉是没有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