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弃耕抛荒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弃耕抛荒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一片片曾经生机勃勃的农田正逐渐褪去绿意,被杂草悄然吞噬。弃耕抛荒现象日益严峻,这不仅是土地资源的无声流失,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重大隐忧。
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经济驱动因素,方能找到破局良方。 粮价长期低位徘徊,犹如悬在农民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市场这只 “无形之手” 的作用下,粮食价格波动受限,即便风调雨顺之年,农民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扣除种子、化肥、农药、农机作业以及人工等成本后,收益微薄甚至亏损。以小麦种植为例,一亩地的种子、化肥等物资成本约 400 元,人工成本约 300 元,而小麦亩产量按 800 斤计算,以每斤 1.2 元的价格出售,总收入仅 960 元,算下来每亩收益不足 260 元,甚至难以覆盖务工一天的收入。 在这样的经济账面前,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奈放下锄头,选择进城务工,土地被闲置撂荒。
此外,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高,一场暴雨、一次病虫害,或者市场行情的突然变化,都可能让农民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这也让农民对种地望而却步。 弃耕抛荒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土壤肥力下降,农田基础设施闲置老化,同时也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削弱了乡村的活力与吸引力。
为了让土地重焕生机,我们亟需多管齐下,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 “组合拳”。
一、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是关键。政府应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情况,合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确保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规模种植、绿色种植的农户给予额外奖励,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种地的实惠。例如,对种植优质水稻的农户,每亩给予 300 元的优质品种种植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样重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采购平台,降低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的采购成本。鼓励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服务,解决农民劳动力不足、技术欠缺等问题。如通过农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可使成本降低 15% - 20%。
三、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例如,某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农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增收。
四、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也能有效提升农业收益。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将农产品加工成食品、饮料、保健品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如某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打造,价格提升了 30% - 50%,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土地是农民的 “命根子”,是国家的根基。面对经济驱动下的弃耕抛荒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创新的发展思路,唤醒沉睡的土地,让希望的田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根据网络资料写文202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