仨“狗”聚首
纪慎言
三十六年前是公元1989年。改开不久,百业待兴。一些号称“清水衙门”的单位或者部门也都想方设法的赚钱。其中就包括那些自视清高的作家们。
有个叫王光明的作家,是德州市乐陵县(后改为县级市)人。他原来在《山东文学》编辑部当编辑,是小说组的组长,后来还当了山东省作协的副主席,为了赚钱,作协也绞尽脑汁想办法。先是办了个“文学讲习所”,让他当所长;后来又创刊了个《当代企业家》杂志,让他来当主编,专门刊登那些改制后当上老板的“企业家”们的光辉事迹。而这些人物的光辉事迹须有当地有点文化水的人们来写,写了不白写,有一些稿费;登了不白登,得拿赞助费。你知道,这费那费,都是由“企业家”们付费。因为老乡的关系,或是因为有些文字功夫的原因,王光明便联系上了我。心地善良又缺钱花的我便成了他的重点作者。我也不负所望,组织撰写了两三篇“企业家”的“光辉事迹”稿,算是给这个作家老乡捧了个不大不小的场。
转眼来到1989年9月的一天,我去济南王光明老乡处送稿。老乡自然是热情接待,因为这个时候,我和我身后的“企业家”才是他的衣食父母。午饭之后,王光明老乡为了表达对我的谢意,还特地领我到了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职工宿舍,会见了当时正大红大紫的作家李存葆。因为不久前,王光明老乡刚与李存葆大家合作完成了一部震撼全国的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所以他们就有了这种亲密的关系。
记忆中李存葆住的屋子不大,会见我时的屋子应该算是书房。书架占了很大的地方,我们都坐在低矮的沙发上,喝着济南泉水沏的茶,说着文学创作方面的话。那时候李存葆创作的《高山下的花环》和《山中那十九座坟墓》正风靡全国,能够亲眼见到作者,确实是一种荣幸。但是李的话语并不多,一些好话都让王光明老乡说了。尤其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说话语速甚快且略显结巴的王老乡说的一句话,他说,“今天我们是三条狗聚首”。
可不,我们三个都是1946年出生的,都属狗。他们俩都是46年2月份生人,比我大了半年多。在这样的两位“狗大哥”面前,我是不便多叫的。如今我们按网上说的,46年出生,属狗的,今年80岁了。许多年没有什么联系了,不知道二位“狗”哥活得是否安好?
如今仅有李存葆签名的赠书《大王魂》健在,看见书,就想起了书的作者——二位“狗”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