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蓬莱是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红色文化赓续传承。自20世纪20年代起,革命火种点燃仙境大地,以赵鸿功、于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蓬莱建立起早期党的组织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三军二路"部队开辟艾岗山抗日根据地,体现了蓬莱人民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即日起,本报开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专栏,对相关人物、事件等进行报道,重温抗战记忆,缅怀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蓬莱的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8月,中共蓬莱县地方组织恢复以后,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精神,在半开的抗日救亡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蓬莱县大队的基础上,成立公开的抗日救亡组织蓬莱县抗战服务团,打制大刀、长矛,千方百计收集枪支,进行军事训练,并广泛接触各区区长、乡农学校中队长、地方士绅等各阶层各方面人物,晓以抗日大义,启发他们"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为抗日武装起义做准备。1938年1月26日,中共蓬莱县委开会议,决定2月1日(正月初二)举行起义,参加起义人员到西宋家村集结。2月3日,集结完毕,宣布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于仲淑任大队长,于眉任政治部主任。2月5日,起义部队来到栖霞县香村,10日到达车夼。当日,"民先"队员苏晓风和潮水镇镇长周拥鹤,带领潮水镇自卫队百余人,赶到车夼,参加起义部队,大队长改由周拥鹤担任,于仲淑改任副大队长。2月14日,起义部队回到蓬莱县车里张家村,三区乡农学校百余人加入起义部队,部队改番号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下称"三军二路"),于眉任政治特派员,周拥鹤任指挥,于仲淑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第一、二两个大队。3月4日,"三军二路"第一次进攻县城,伪县长张季瑞被迫迎接部队进城,表示支持抗日。3月7日部队主动撤出,驻于大辛店,并先后收编二、四、八区乡农学校中队,分别编为第三、四、五大队。部队撤出后,张季瑞公开投靠日军。3月18日,"三军二路"二次攻打县城,连打3天,张季瑞投降,伪军全部缴械。3月26日,成立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于仲淑任县长,于寄愚接任"三军二路"副指挥职务。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纷纷参军;各区乡农学校中队,有的在中共党员、"民先"队员鼓励下,主动参军,有的为形势所迫,接受改编,"三军二路"迅猛发展,4月,发展到11个大队,2500多人。周拥鹤个人野心逐渐暴露,他独断专行,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妄图分裂革命队伍,经多次教育无效,7月15日夜,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部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率部队抵蓬,在"三军二路"部分武装配合下,至16日傍晚,全部解除周拥鹤控制的警卫大队和二、六、七大队武装。20日,将"三军二路"部队整编为二营和五营。9月18日,于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将二营扩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12月,改番号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六十一团,五营扩编为五十五团。
(《蓬莱县志》荐稿)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