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烟台晚报》又刊发一小稿 在生产队的日子

伊石   76
2025-07-07 07:00

《烟台晚报》又刊发一小稿

在生产队的日子

 

年已过去半年多时间了,我们当地的《烟台晚报》,7月6日采用了我的第一篇小稿。这篇十几天前寄去的小稿被采用,还是有点激动和高兴,现编发出来与网友老师分享。

 

原文——

在生产队劳动的日子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正在村里的中小学读书。那时,每年的“三夏”和“三秋”两个大忙季节,学校都要放半个月和一个多月的农忙假。在这两个繁忙的假期里,我几乎每一天都在生产队里,和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这除了可以挣几个工分外,主要还是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在我们班级,在我们生产队里,作为一名十几岁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我是参加劳动天数最多的人。没有表扬与奖励,全凭自己的思想觉悟,还有心中那种“英雄情结”。

参加生产劳动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农谚说:“春争日,夏争时。”“三春不如一秋忙。”充分说明了“三夏”和“三秋”这两个季节的忙和累。“三夏”是指夏收、夏种、夏锄,“三秋”是指秋收、秋耕、秋种。夏收就是割麦子。我们当地又有“割麦、拉耧、刨参地”的农谚,这是列出了农村的三大累活,割小麦被列为三大累活之首。当年割小麦都是人工割,我们要手拿镰刀身屈三折蹲在麦地里,上面烈日当头,下面麦茬麦芒刺身,还要挥舞镰刀争分夺秒,劳累可想而知。

夏锄也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活计。夏天雨水多,田里的杂草发了疯似地生长,那时又没有除草剂之类,如果不及时锄地,庄稼可就荒芜了。为了早日完成锄荒地的任务,生产队常常采用“包工”的方式。所谓“包工”,就是把全队的几十个劳动力,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七八个人,由队委会成员担任小组长,再把荒地分配到各个小组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确实是一“包”就灵,每个人都要拿出十二分的力气锄地,小组长和组员互相监督,谁也不能偷懒。但是,这种做法,在当时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要偷偷地搞,不能让村领导和上级领导知道。

“包工”锄地确实累。社员们光着膀子,头顶烈日,手握锄把,“前腿弓,后腿蹬”,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特别是到了傍晌,累饿交加,社员们时不时地伸长脖子,遥望着山间小道,盼望着送饭人员快点把饭送来。社员们还发明了一种激励办法:坝头地的上头都有一湾泉水,这湾泉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社员们坚持着快速锄到地头,躬下腰“咕咚咕咚”喝一肚子清凉的泉水,一拍肚子,又来了精神,“嘿,又能坚持一会儿!”又继续锄地了。我当时只有十四五岁,累得喝水也喝不下,勉强喝下一点儿,也不能像大人那样精神焕发,只能咬牙坚持。劳累一天,睡一宿觉,醒来后,腰酸腿疼,比干活时还难受,真是不想爬起来呀。但是,凭着心中的一种政治信仰,还是坚持着爬起来,继续上山出工。

通过参加生产劳动,我也确实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农村里的主要农活我基本上都干过,即使难度较大的扶犁具、起地瓜垄、锄地瓜垄等,我也学过,干过,并且干得基本符合要求。

在劳动时,我很愿意和一位被大家称为“二奶奶”的社员在一起。其实他是一位正儿八经的老爷们,只是因为他的长相和说话的声音有点像妇人,所以大家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老婆儿”,一些调皮的年轻人就干脆戏谑地称他为“二奶奶”。这位二爷爷有一肚子的故事,我很喜欢听他讲故事,但我更喜欢他“破谜儿”给我们猜。他出的一条猜四个字的谜语我印象特别深刻:“二木不成林,八私上下分,言边主下月,二人土上蹲。”我很快猜出了是“相公请坐”四个字。二爷爷对我刮目相看,我们俩也成了忘年交。当然,用现在的标准看,这条谜语的二三两句不算规范,因为字谜谜面的每一句都应有一定的意义,而不单纯是一个字的拆装组合。

在生产队劳动时,我还听到很多情歌,也学会了一些情歌。当时这类情歌被称为黄色歌曲,在全社会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红色歌曲的环境里,唱这类黄色歌曲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这类表现男女之情、曲调优美、如泣如诉的歌曲,很受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当时最流行的情歌是《送情郎》,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

因为唱黄色歌曲,我们队里还发生了一起“政治事件”。我们队里的于大叔,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称为“情歌王子”。因为他家庭的成分较高,所以在一般场合下,他不愿意唱这些黄色歌曲。但是经不住年轻人的多次乞求,他不但唱给年轻人听,还教给年轻人学唱。最后不知怎么走露了风声,村领导知道了这件事。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利用开会的间隙,他被揪到了会台上进行批斗,几名干部群众进行了揭发批判,罪名就是:利用黄色歌曲拉拢腐蚀青少年,他自己也作了检讨。还好,因为于大叔为人老实,人缘也好,村领导只对他进行了这一次简单的批斗,以后再也没有难为他。当然,他以后再也不敢唱这些黄色歌曲了。

 

刊发稿——


 

后记:编辑老师对原稿很少改动。原来担心原文中“‘包工’锄地”和“学唱情歌”的段落可能有违和感,但是没有删改,很满意。第6自然段中的“特别是到了傍晚”一句中的“傍晚”,原文是“傍晌”,不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改动。锄地时天气炎热,中午还要往山里送饭吗?我仔细想了想,因为是“包工”,组与组之间都在暗暗较劲,所以应该还是送饭。


评论

伊石
伊石 2025-07-10 22:56
钱两文: 原文是“傍晌”,头晌,后晌,农村乡音味很浓。在潍坊时常听到后两个,“傍晌”不知舍意思。我们海阳的方言,上午叫“头晌”,下午叫“过晌”,中午叫“晌午”,接近中午叫“傍晌”,过了中午叫“晌歪”。感谢钱老师赏评交流支持!
伊石
伊石 2025-07-10 22:47
桃园愤青: 生产队时,也不是一无是处。多数人干活是很积极的。唱请歌,裤腰传,是人们文化贫乏的唯一乐趣。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男女爱在一起摔跤,也没有听说弄出什么不好 ...那时几十名社员在一起干活,能热闹一些。 现在纸媒生存困难,有些报刊已停刊。我们这里的烟台晚报看来还行,在网上也能看到电子版。查了一下威海晚报,没有找到电子版,不知道是否还出版发行。 感谢邹老师赏评交流支持!
钱两文
钱两文 2025-07-10 10:32
原文是“傍晌”,头晌,后晌,农村乡音味很浓。在潍坊时常听到后两个,“傍晌”不知舍意思。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2025-07-10 08:36
生产队时,也不是一无是处。多数人干活是很积极的。唱请歌,裤腰传,是人们文化贫乏的唯一乐趣。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男女爱在一起摔跤,也没有听说弄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那时候的人们有那时的欢乐。如今各家各户独自干,少了交往,没有了过去的亲热。     烟台晚报,还活着!我现在看不到《威海卫报》了,不死不活了。        祝贺佳作发表!
伊石
伊石 2025-07-09 22:45
玛丽: 赵老师作品频频上报,好一个退休不退志的榜样! 上报很少,上一篇也挺高兴。感谢姜老师支持鼓励!祝您晚安!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