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俗子面壁录(七)

桃园愤青   11
2011-03-08 20:48

 

                           再啰嗦几句

                    某词反其意而用之:婴儿临盆,其啼报喜;大雁北去,其鸣歌悦。

        话叨至此,本该停笔“杀”青(可笑的自誉)。但总觉有话在胸,不吐反而不快,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一日,见某小报,记者采访一歌星,记者问,歌星答,全是歌星生活琐事。由此,我忽然心中一亮,就来个自问自答,再啰嗦几句吧!

      1、你所遗憾的事是什么?

       (一)没能对生母尽孝是我今生的第一憾事。

      因为特殊的原因,与她来往不甚密切。对她无半点感情(养不教父之过,不养焉有情?)。

结婚时,祖母还叫我骑着车,将妻子送给她看,她高兴极了。此后,十年左右时间里,她时常到我家里来。那时,我是一民办教师,在生产队里记工分,收入和农民一样多。生活至多只是“温饱”而已。她来时,送她四五元钱,或送她几件旧衣服,她也高兴得不得了。那时,祖母健在,她叫祖母是“亲妈”(干娘)。我祖母也不嫌她。她来一回,总要住上一两日,四处去串门,去会会以前的亲友,她向人们念叨我父亲的好处。哭诉着一遍又一遍地叫着我父亲的学名,状若痴呆,引来小人儿围观。

     我很少去她家,不是嫌她家贫穷。一方面:平日我要忙于学校的工作,星期天忙完家务,忙地里,累得要死,没有时间。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唯成份论”,生母那时又嫁一姓许的,是贯偷刑满释放分子,我要避嫌,不能和他们来往;再说,那姓许的也耳聋,去了也不能交流什么。于是,渐渐地关系也就疏远了,没有了往来。后来听说她病了,再后来便听说她去世了。

      我的长大成人,父系亲属都为我操心尽力,我需要报答的人很多。我始终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我所能好生对待他们。我祖母1989年去世,我对她是做到了尽忠尽孝的。祖母已去世二十年了,我甚至以为她没有死,她的灵魂总是缠绕着我的身前身后,她在我的睡梦中显现1而对我的生母,在她面前,不知是害羞,还是因她聋听不见,我从来没有大声地叫她一声“妈”!

      如今,我已过花甲,为人之父,为人之祖,一想到此事,我心中便无限的内疚和自责。她毕竟是我给我生命的母体,即使她有一千个错处,我也不应如此待她!怨我年少无知!恨我胆小怕事!悔我无情无义!悔之晚矣!何处补过?

    (二)没圆我“作家之梦”是我今生的第二憾事。

      一个年长于我的同事,不知他什么时候喜好上相术。有一回闲来无事,请他为我算命闹着玩。他极其认真翻着相术书,一边查一边说。说的什么大都忘了。只记得他的一句话:“你在文章上不会有大的成就,只在熟人中小有名气。”大概他了解我的底细,故出此言。那时我仍“贼心不死”。他的这种判词无异是当头泼我一盆冷水,灭了我的志气!

      的确,至今我在写作上毫无建树,我所写的东西没有一个字变成铅字(当然现在不是铅印了)公之于世。不过变成印刷品的东西也有。但那只是出于某种需要,花钱买来的。文章被人编辑出版了,得不到稿费。还要给编者捎去一二百元钱。有几篇文章登在某刊物上,文章是我写的,但署的却是同事或者朋友的名字。我是在为人当**。所出笼的东西跟作家丝毫挂不上边,因为那些东西被美其名曰“论文”。我不是理论家,更不是教育家,所写的不过是东拼西凑的文字垃圾。叫人遗憾的是,因为这些东西登错了地方,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白白被人骗了!

      1988年《山东教育》举行“晨钟全国教师文学创作大奖赛”。当时,我在镇教委,虽然忙却有闲暇的时间,响应县教委的号召,撰文应征。我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编了一位女教师遭一横祸忍住悲痛,坚持给学生上课的故事,以《母恨》为题写了一篇2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说”,交到县教委。征文通知说,要请全国名家当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要结集出版。

      1989年《山东教育》第一期公布了评比结果。并且发表了述评,对大奖赛进行了总结。一等奖10名,二等奖31名,三等奖72名,鼓励奖共273名。一、二等奖获得者,公布作品名称、作者单位、姓名。三等奖公布作者姓名,并在前面冠以作者的工作单位。《山东教育》总结评述说,大奖赛的征文通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等十几家报刊公布过,因而参赛是全国性的,近两万件应征稿件雪片般的飞向评委会。我获得了三等奖,并且在三等奖获得者这一栏目中我排在17位以前。在全国两万件稿件中,能评得上个三等奖,这对我的写作水平是一个认定。我为自己的获奖而自乐。

      我希望获奖作品能结集出版,我希望我的那篇东西能够出笼得见天日。但结集出版一说成了泡影。当时,我作了各种猜想:出版部门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是不会结集出版的。即使出版了,我篇那东西也不一定能收编在集,因为它仍达不到出版水平。

这次获奖是我在写作上获得的最高荣誉了!因此而提高了知名度。引来了本省、外省的几位同时获奖者的约稿信,他们要出什么文选。我因怕上当,没参加他们的活动。

      文人作家们为自己起了一个荣耀好听的名字,称自己为“无冕王子”。的确,那些无所建树,而又无太多劣绩的历代皇帝,人民是记不住其帝号和姓名的!而施耐庵、罗贯中呢?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文人作家们为自己描绘了一条可怕之路,说踏上写作之路就是步入“地狱之门”。写作起来一路艰辛,其痛楚艰辛不亚于母亲生子。叫人心寒的是,到头来有些人虽成了名家,其下场却是悲惨的!古有屈原、司马迁……,今有胡风、老舍……。

      我没有天赋,更无苦斗精神,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成绩。所以我没有流芳千古的荣耀,也没有步入地狱的恐惧。我无非是叶公好龙而已。特别年龄大点时,我像个平庸的好歌、好球、好牌者,只是把写作当作一种自我消遣,自我寻乐,自我安慰,自我欣赏。没了争魁夺冠、成名成家的非分之想。

      大概是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喜欢读民国史、共产党史方面的书籍,并萌发了要写一本类似《三国演义》的小说的念头。我开始研究这方面的历史。购买有关这方面的人物传记。那时是民办教师,津贴每月也就是16元的生活费,每月省吃俭用,争取每月买一本有关这方面的书(2元左右)。当看到有关这方面的人物传记、文史资料,我会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索要。我开始注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看到报刊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我就抄。至今抄了近十几个笔记本。当条件许可时,我就厚着脸皮,将那些资料从刊物中撕下来,甚至在报纸上挖洞,将其抠下来。CCTV10播放这方面的史料,我便连忙找笔记下来,家里人都笑话我。退养在家,我便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有的要用剪刀和胶水裁剪粘贴,因原来抄在本上的太潦草,我自己也念不上句,所以需要重新清抄。

      东西看得多了,反而使我败下阵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今生我是不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来的!我所积累的那些宝贵资料,在我手中则成了一堆无用的垃圾。或许在中华大地上、在世界上已有人写出此书?但至今,我所看到的,没有一部是我喜欢的。

      蔡东潘(1877―1945)是写历史演义小说的大手笔,从秦汉一直写到民国,其他朝代大都写了上下两册(其中只有五代、元代只写一册)。而民国演义他一口气就写了三册,每册四十回。(全书共四册,第四册为许廑父续)。蔡老先生为清末秀才,不愿为官,以教书、卖文为生。他不愧为一爱国者,以爱国立场写《民国演义》。但所写算不上传世之作,知者甚少。此书的功绩大概只在于积累了历史掌故和收集了一些重要文献。

    《金陵春梦》的作者是爱憎分明的爱国者。为蒋介石立传,开篇叙述蒋介石的家史身世,后面难免要牵扯到国共两党争斗的纠葛。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是不能埋没的。把蒋介石骂了个狗血喷头。但叫人不解的是,连蒋介石的父亲是谁,蒋介石姓什么,叫什么都弄不清楚!郑三发子?其后的叙写也是资料的堆积,大段的对话,文采不浓,不能使人达到爱不释手的程度。

      现今,电视剧便有《延安颂》、《长征》、《西安事变》,这是好看的以事件为中心的。《少帅传奇》《周恩来》这是比较有名气,值得一看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好的电视剧。便难免同一个事件在这些电视剧里重来重去。凡是与西安事变有关的人物,无论是以事件为中心,或是以人物为中心,都要把西安事变重复一遍。难免使人有厌烦之感。况且有些东西电视剧是说不明白的。比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仅是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民国史、共产党史中有好多类似《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事件。人物:宋氏三姐妹比大乔二乔更加光彩照人,故事更传奇;毛泽东比诸葛亮更加神算用兵如神;许世友比之张飞更加忠贞、义气、刚强、耿直、传奇。事件: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淞沪之战,再如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解放全国的三大战役,比之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更富戏剧性、更耐人寻味。

      这本类似《三国演义》的书(以下以“这本书”代之),要简短精炼,不要超出《三国演义》的篇幅,要成为普及民间的版本。听报道说所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四十九册,那只能是供学者们进行研究的资料,平民百姓没那时间去读这么冗长的巨著。

      这本书要多视角全面反映历史原貌。乱世出群雄。群雄争天下,败阵下去一大批。国民党内便有汪精卫、闫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共产党内有张国焘、王明。他们信仰不同,结局不同。但在他们人生的顶峰时期,都有称雄天下,一统中国的心思。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极其耐人寻味的,

      这本书应居高临下,鸟瞰历史,要公平、公正、真实。好人,也有不足之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坏人也有善的一面。立场当然要有,但不能有了立场,便文过饰非。评论家们都说《三国演义》是褒刘贬曹。但我年轻时看三国,我就不怎么喜欢刘备。第一嫌他武艺不高强,全靠张、关、赵帮忙。第二嫌他只会哭,一到关键时刻,便哭将起来。关羽是一大义士,但终究也当了一回叛徒,为曹操做事。曹操挺奸诈,但也写了他好的一面,如治军严谨,“削发代首”(虽然是骗人之术)。

      随着历史的进展,更多的史料公之于世了,使我们知道,原来蒋介石也有好的地方,他不烟、不酒、不茶;原来他头上也有头发,而不是生大疮(性病)烂的一根毛也没有。原来国民党的部队也有打鬼子的,其中也不乏民族英雄。原来毛泽东、共产党为了大局利益也有退让的策略。和平解放北京时,为了保住北京城。竟然答应傅作义为保面子所提出的条件。在北京天坛设一机场,放走一部分国民党的要员和文化名人去台湾。这才使国民党没有轰炸北京,保住了古都北京的原貌。

      这本书的史料还没有全部公之于世,今后将有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公之于世,那么这本书将会更接近于历史原貌。

      大概这本书的作者还未诞生,因几百年,上千年才有可能出一个罗贯中。这本书诞生的时机还未成熟,好像沉积岩的形成,好像馒头的发酵是需要相当的时间。三国演义的史实产生于公元184-280年之间,而《三国演义》成书却是在元末明初,从故事的产生到演义成书,经过了大约1000-1200年的时间。

      如果有人能将孙中山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演义成类似或强似于《三国演义》的历史小说,那必定是中国文学创作又到了一个鼎盛繁荣时期。写成此书者,必定是流芳百世的“无冕之王”!

      如果真有来生,我会奋斗我今生没有实现的目标。

     2、你最痛恨的人是谁?

      我最痛恨的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在明清时期,被称作倭寇。那时他们侵犯我疆土,杀我同胞。清戊戌变法,学日本的明治维新,孙中山在日本发起成立国民党。结果是烧纸引出鬼,一个小小三岛之国,自九一八事变起竟奴役祸害中国长达十几年之久,烧杀抢掠,罪恶滔天。我的这种仇恨不完全是教科书培养起来的。是我身边的人感染我的。我的祖父就被日本鬼子抓去过,受了不少罪,还差点被带到日本当劳工。大集体时,假日、星期天我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歇息时,几个人坐在一起,南朝北国,什么都聊。队里有个老者,我叫他“戊寅伯”(已亡)。他被日本鬼子抓去过,和我祖父一样,被鬼子用绳子拴着,走到哪儿牵到哪儿,也是被牵着走了一个多月。一提起日本鬼子,他便咬牙切齿骂道:“日本鬼子那些驴下的连牲畜都不如。把我们男女关在一个屋子里,进来几个鬼子,把妇女拖到门口,**了妇女的衣服,遮也不遮,挡也不挡,当着我们的面就干起来……”

      现在,每当我从电视中看到日本人点头哈腰,彬彬有礼的样子,我就想,他们是当年日本鬼子的子孙么,他们的祖父辈,怎么就那样没了人性呢?一看到日本国旗,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可恨的日本鬼子。

      有的电视剧,有这样的镜头,日本鬼子打死了我抗日英雄,流下鳄鱼眼泪,低头默哀,举手行军礼。这是在写实吗?这是在揭露小鬼子吗?实在是导演的失职,编剧的败笔。

      理智告诉我,日本人民是好的,但日本还有军国主义思潮在,还有日本武士道精神在,这是一种可怕的病毒,我担心可能会在某一天这种病毒又会死灰复燃,扩散开来。

      3、你最喜欢吃什么?

      我生来喜欢吃鱼肉,24岁即开始吸烟。30岁以后竟然喜欢上喝酒,酒量不高,为表豪爽,强饮,当场卧倒的次数也不少,有时竟失态失控。当有了任务时,便一手刁烟,一手挥笔胡诌,自以为是,沾沾自喜。40岁以前又不以为然,迈过50岁门坎,病便找上门来。开始顶不住不了,去医院一查,大吃一惊,三高只差一高了,血糖高,血脂高。发病原因之一,即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病从口入,贪吃鱼肉是一大祸根。犯了病才知道学点卫生知识,并拿来劝说年轻人,谁听!今朝有酒今朝醉,带病参战(吃宴)不后退。

      还是听我几句劝吧!管住嘴,用好腿。人到中老年需养生,吃出病来,谁也帮不了你。病犯上来,好似酷吏上刑,亲人在侧,谁能帮你受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医生自有回春术,岂能一把将病除!专家提出的健康四大支柱,很有道理。平衡心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最难做到的是平衡心态,现时人欲横流,钱字当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私欲难平。与子结怨,与人结仇,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可是要知道,自寻烦恼,自寻气生,便埋下滋生百病的祸根。

    4、你是一个合格的职员吗?

      我于1968年*月*日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于2007年*月*日退休。

     1969年-1976年是我工作最艰辛的时候。这之间又被乡借用,后又回到学校。1987年调到乡教委,后又去下面当了几年带头羊。此后,又到教委。总体算来,我真正在教学第一线站讲台,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大约只有一半时间。

      1987年以前,我是一民办教师,在单位挑重担,工作干的也不少,但和公办教师比较起来,我的收入少的可怜,我只能在队里记工分,而每个工作日(10分)只值几角钱。那时教育又不吃香,吃香的行业是供销、粮所、银行、国家干部、汽车司机,好多有门路,有能耐的教师,有的回村当村支书,有的调到了那些吃香的部门,也有的是因为不能胜任教师被辞退回村了。我也想跳槽,想回村种地。再后来,上面传达了民办教师可以转公办的政策。一转公办,就好象是鲤鱼跳龙门,摇身一变将成为国家干部,但这种盼望,一直盼了将近10年。我觉得民办教师好像是被人骑着的一匹瘦马,骑在马上的主人向前擎着一根长杆,竹竿头上拴着一把青草,主人在说:“快跑,快追,追上草便可以吃!”我想将这一命题,画成一幅漫画,寄到报刊,又怕招来是非,能忍者自安,还是多奉献,少索取吧、少牢骚吧!后来我终于转为公办了。我的心境顿时开朗。我觉得一下子由奴隶变成了自由人。我的身份变了,我也成为吃皇粮一分子,一下子成了国家干部(填表都是用的干部履历表)。

      我到退休时已是中学高级,但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教师,我不太适合教学工作,也不是个帅才,似乎当个不担什么风险的幕僚之类的角色更合适。

      5、你有什么需要自白的吗?

      自白,即检讨。但叶挺的《我的“自白”》却气势磅礴,流芳千古。我这里的“自白”却是一种自我反省和深沉的自我思考。

      前几年,在某报刊广告栏看到一纪实文学的高手写了一本《访问一百个红卫兵》。书我是没看到,不知作者所访问的红卫兵,是不是都是说出了心里话,也不知道作者是否真实的反映了他们所说的心里话。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央有定论:领导者错误发动,坏人利用,十年动乱,祸国殃民,教训沉痛。我所回忆的往事不是某校某县文化大革命的全部过程,更不是大事记。我虽然当时是一个狂热分子,但我并不是某个组织的高端核心人物,所以我不能够知道某个组织全部的阴谋或阳谋。我只是写了我看到文革的某一部分。或许人们看了后,能够知道文化大革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写的都是事实,没有粉饰,也没有丑化。

     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党中央发动的。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人民全部投入其中,而且是那么狂热。上面有上面的原因,下面有下面的原因,某个单位有某个单位的原因,我出身贫农家庭,是毛主席挽救了我们一家,我肯定不会去反对党中央、毛主席,我是一年轻学生,与人无怨,与世无仇,我肯定不是出于某种报复心理而去参加斗争的。而是以纯真的革命姿态投入运动,去喝浑水的。我误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五四运动”!成为作家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天真地想,伟大的斗争必然产生伟大的作品。我要向写《苦菜花》、《红日》、《青春之歌》的作者学习,也要写出这样的作品。他们的经验告诉我,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全心地投入运动全过程,要做时代的弄潮儿。我所看的那些革命现代小说,对培养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品格、个性、品德是大有益处的。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我看了英雄的书,也想当英雄。上初中时,我甚至埋怨我所处的年代太平庸,年少无知的我,甚至希望来一场战争,一展自己的身手。这也许是作者所料及不到的,他们的作品会在我的观念上产生这么一个不协调的音符。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我终于找到展现自己的平台。甚至书中人物的一些行动成为我模仿的楷模。

      文革自1966年5月16日开始,直到1976年党中央才宣布结束。而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却是在这样动荡的岁月中度过的。其实,我真正自主胡行,也只是1966年11月到1967年1月,总共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再往后三个月是被压制的时间,再往后,东山再起,因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我隐退了。虽没有人对我进行什么命令,叫我如何如何,虽然我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我收敛自己的行动,不参加那些面对面的激烈斗争,不去打,不去砸,不去抢。我只是拿起笔,写点传单之类的东西,呼叫几句,也许这只是向巨涛骇浪中投了一点小石子,左右不了大局,或许其危害更大?!我无法知晓。再后来,我毕业了,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再后来麻木起来,直到文革结束。

      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19-23虚岁)就是在这样动荡的政治斗争渡过的。现在想来,我似乎并不十分后悔。我甚至还有点留恋那不光彩的岁月。每当听到文革中一些歌曲,我便回忆起那段往事,我甚至有些激动。为自己的无知而兴奋,为自己的“二虎”(傻)而好笑。

      文革毕竟还有留下了一点东西――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每一唱段,我都能哼上几句,每一句念白都能模仿戏腔说出来。于是我成为一个叶公好龙式的“京”迷,学拉京胡,到老来有了消磨时光的爱好。

      我和我的同龄人,是成长在中国的一段错误历史中,那是我们那一代人难以逃脱的一劫。我们在劫难中胡混,我们在劫难中成长。后来有了“老三届”的提法(大概指没有参加考试的三届学生)。高中老三届,初中老三届,算来我们这代人的跨度在6年左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事头说明我们这一代人还是经得起考验的。我高中的同学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农村。大部人或从政,或从军,或经商,或从教(从教的近20人),据我所知他们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的,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没有一个逆潮流而动的。

      我天真的以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折腾其起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干部们再也不会贪污干坏事了。二、再也不会有人参加政治风波了。

      先说第一个误解吧。四清运动中、文化大革命中对主要领导者整的是够狠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普通百姓对领导者说了什么“反动话”似乎不太痛恨,也不太关心。最痛恨的是干部们贪污和生活作风问题。那时的干部还没听说没有什么严重贪污问题,农村好喝酒的干部,用生产队的地瓜干去换白干酒,记到队里的牲口饲料帐上,还自以为手法很高明。事情揭发出来,倒成为了笑料。人是最不长记性的东西。清朝和坤贪污家富敌国,凌迟处死,肉一片片的割,割死为止。历史教训没有人引以为戒。就是发生在眼前的事也没有人吸取教训。文革中两派斗争,由军代表来主政主持公道。想不到军代表经不住色相肉欲的诱惑,本县一主政军代表,年纪应该过了40多吧!以能言善道,报告精彩著称,谁知到头来他竟是一色鬼,利用手中权力专钻女知青点找女知青。后来被一烈女子告发,文革还未结束,他就翻身落马,卷铺盖走人。

     现如今,中国的社会发展了,人们富足了。可是人们并不满足于吃则足食、穿则丰衣、住则高楼、行则乘车。人们为社会的分配不公而愤愤不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而且万分痛恨的是那些贪官污吏。老百姓说,“现在当官的太腐败了,拖出一个砍了他的头也不冤枉!“这样说未免有些偏颇,孔繁森式的干部还是举不胜举的。洪灾、雪灾、地震,涌现出来的好干部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贪官确实大有人在。挖出来一个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怎能不叫人切齿!揪出来一个,纪检政法部门为自己的政绩而庆幸,老百姓因为泄了心头之恨也挥臂欢呼!但贪官像菜园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出来一茬,没有绝根的时候!

      即使是痛恨贪官的人,也不敢保证一旦权在手,能当一个手脚干净的好官。

      看来打击不是最好的方法,关键要有好的监管制度。有一句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其实是迟了!为什么事先不把“羊圈”修得结实一点呢,羊丢了才想起修,丢的那些羊呢?可惜不!贪污是古今中外都难以解决的难题,但是腐败不除,且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惯力,大厦将倾顷刻间(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再说第二个误解吧!我原以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折腾,再也不会有人参加大的政治风波了。(确切一点说,我是不会去参加的)。实际上我的这种想法是过于幼稚的。文革后,没安定几年,就又出来事了。年少的不用说,他们太热衷表现自己,有些年老的也不甘寂寞,好像只有他们是爱国的,是救世主。闹学潮,搞邪教。而且其手段之恶劣,其规模之广泛是令人震惊的。但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他们也只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无为无果。

      我算是生长在一个幸运的时代(虽然有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学潮风波)。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岁,一个花甲,国内无战乱,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痛苦。民富国强,国泰民安。应该是值得知足和庆幸的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出自明朝顾炎武的一句话。这句话很能迷惑人。它可以鼓舞爱国志土的土气,它可以成为一些人搞政治风波,蛊惑人心的借口。其实国家的兴亡,王者有王者的责任,匹夫有匹夫的义务。

      只要是有吃有穿,只要是不当亡国奴,千万不要去参加那些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政治风波。文革中就有个别的人能看破红尘,站在政治漩涡之外。我的同学就有什么也不参加的,乱时回家挣工分,平静时就回校。还有更值得赞赏的高人,有一些国家级的学者们埋头在黑暗中偷着搞学术研究,不参与文革中的争斗。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学一点安身处世的本领,搞点有益于人类的创造发明。千万不要听信那些骚乱人心的奇谈怪论,参与那些无为无果的纷争。

      以上即是我的“自白”,世人听了可能笑话,家人看了可能只当耳旁风。好吧,勿须理会我的痴呆话!

6、你写这“劳什子”有何作用?

    “毫无用处”,这样来概括最为恰当。

      现如今,人欲横渡,声色犬马是不少人所喜好的。我是用正统的语言来叙写的。其中没有煽情,没有悬念,没有搞笑,是不太会引起人的兴趣。我的叙述是回忆,想起什么说什么,有的人和事一口气从头说到尾,前面已经说过了的人和事,在后面又想起来了,就又拾起再说一会儿。这样就显得杂乱无章。虽然,其中也叙说了一些人和事,但我不是在写文艺作品,不是在起伏的情节中展现人物,所写的人物很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如我在题记当中所说的,“一本流水账,读来没滋味”。

     但我真诚的说,我所写的是我人生轨迹的拓印,是我所经历的的年代的缩影。但,它只能类似原始社会的一块碎陶片,或是类似殷商时代的一片甲骨,而绝对不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就说甲骨吧,起先出土时,大概小孩会拿它当玩物,农夫开荒种地时嫌它碍事弃之于水沟。后来医者发现了,拿它当中药卖。直到清代末,山东乳山一名人,才发现了它的文化价值。甲骨就成为研究汉字的演变和研究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如此说来,把我所写的这东西,比作商代的甲骨文,还是有点不自量力。

      假如我写这东西有幸存于某个角落,能够留于世上上千年,那时会是一个什么情景呢?我不得而知。或许被老鼠发现了,咬碎了用来铺窝产子;或许被某个妇人,用来当点燃湿柴的引火纸(用得着吗?都用太阳能呢!);或许被某个急于方便的人用来擦屁股(肯定是一个穷人);或许被某个收废品的收去了卖到造纸厂被打成纸浆(那时还会用纸吗?现在人们都不用纸写了,而是用电脑);或许被某个清洁工人扫到垃圾袋内,骂上一句,什么破烂的脏东西,然后倒进垃圾桶里;或许会被某个县级的文物工作者发现,看了老半天,理不出个头绪:“这个老东西都说些什么呀(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我要对家人说,千万不要相信我这里类似劝告别人的话。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往事即故事,故事即历史。沉年的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是借鉴。能把我的所作所为当作一面镜子,就是我至高无上的期盼了。

评论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2014-05-19 15:26
温柔的小白兔: 读完了!谢谢邹老师写出真美好的文章!谢谢关注!
温柔的小白兔
温柔的小白兔 2014-05-19 14:34
读完了!谢谢邹老师写出真美好的文章!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2013-07-30 20:23
905462702: 人老爱回忆是常理,但能如此费神写下来实不易!佩服!我读完了您老的《俗子面壁录》。虽不是作家,但是位令人敬畏的老人家!谢谢您的高抬鼓励!问好?
905462702
905462702 2013-07-30 12:54
人老爱回忆是常理,但能如此费神写下来实不易!佩服!我读完了您老的《俗子面壁录》。虽不是作家,但是位令人敬畏的老人家!
sijiqing
sijiqing 2011-06-23 07:14
你是一位有思想,爱学习、有知识的人。作家不是一般人能当的,不但要有天赋,还要有机遇。缺一不可。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