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lzkxlrb   934
2011-03-18 09:43

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读《对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的冷思考》有感

 

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中心学校   刘荣彬

 

近日,阅读了余小燕老师《对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的冷思考》一文后,笔者颇有同感。那么,到底谁是夺走中国孩子想象力的幕后黑手?谁,又该为失去想象力的中国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毋庸置疑,想象力全球排名倒数,不是中国孩子的错。可以这么说,一切事情,当功利成为唯一的目的时,势必会失去它原本应具有的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思想不仅造成了教育的严重失衡,也造成了一些教师心态的严重失衡。譬如从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说开去。如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往往仅停留于表面现象,为应付上级检查,补几页材料,做几项纪录,留下点文字痕迹而已。试问,长此以往,教研效果从何而来?

 

一方面,网络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视野,方便了知识的积累和资料的查阅,但同时便利的条件也使得“文抄公”大行其道。网上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得太容易,只需复制、粘贴,便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污染了文学界的风气。导致一些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的学术论文抄袭之风蔓延,且有越来越烈之势。教师的创造力、想象力没了,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呢?更有甚者,有些教师除了与个人科研有关的文献外,少有时间读书,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及时进行查证、引导,以致学生抄袭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功利、浮躁的心态,必然危害学生的成长。

 

其次,当前针对学生方面的各类征文活动铺天盖地,各种教学类刊物亦需要学生稿件来支撑。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在功利主义大旗的荫庇下,造成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只有数量而难得质量的局面。这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糟糕的是使学生丧失了创作的兴趣和欲望。比如,近几年寒暑假举办的“影视作品观后感”又有几篇文章是学生自己的真实观感呢?学生把四处搜集来的资料稍做加工拼凑,草草上交了事。往往这样的作品,连老师也懒得修改。如此一来,更是助长了学生的造假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和蔓延。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笔者曾经读过各类学生作文选。在通常情况下,小学一、二年级开始遣词造句,练习使用口语说话,三年级开始作文片断练习,也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进行简单的记录。但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小学生作文可不仅仅局限于此,其中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赫然已经掌握了大量丰富的词汇,作文中的遣词造句不仅华丽优美,文章内容也往往寓意深刻。像这样超常的高水平的作文,就连我们老师也自叹不如——貌似神童做文出人意表,实则抄袭作祟蔚然成风。呜呼!常言道:“文以载道”。但为了应付考试,有些教师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范文。养成学生在写作时懒于动脑的恶习,甚至张冠李戴,即使场景发生了变化,还是照搬不误,更不要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了。

 

最后,从大的层面上来讲,学校领导在这里也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学校领导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定位标准。但是愈演愈烈的功利之风造成教育腐败的不断滋生,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的高尚本质似乎都有点走了“味”。用余小燕老师的一句话:“如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却不是第一人才大国,更不是第一创新大国,而是山寨大国、翻拍大国、抄袭大国。”这是中国教育和孩子想象力缺失的必然结果。由此,中国孩子的想象力遭到进一步扼杀。

 

笔者身为校报、文学网文集编辑,每天收到许多学生习作。对于那些通过观察生活、并能够进行积极思考、源自身边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我常常从文章中的错别字开始,到句式变化,不厌其烦对其进行修改。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经过三、五次修改,就不能摆到“桌面”来让大家来品评。笔者认为,身为一名教师,只有尽我所能,从自身做起,引导孩子脚踏实地从草地上慢慢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羊肠小路。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逐渐得以挖潜和延伸。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201024   余小燕《对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的冷思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