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渤海部队外的渤海子弟兵

军事发烧友   2064
2011-02-18 13:14

 

                   英勇善战的渤海子弟兵

                          ——渤海部队外的渤海子弟兵

 

       我们渤海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爱党爱军、踊跃支前;我们渤海子弟兵听党指挥,吃苦耐劳,不畏强敌,英勇善战。山东7师(43128师)、渤海新编师(43129师)、华野十纵(28军)、华野渤海纵队(33军)都是成建制的渤海子弟兵,除此之外,我们渤海军区还曾补充其他兄弟部队并组建了一些团队,开赴西北的渤海教导旅已有专门文章论述,这里不提了。下边是渤海部队外的渤海子弟兵的资料。欢迎大家补充。

一、华野六纵1750

       19459月,渤海军区警备七旅15团组建,马鸣为政委。19466月,该团配合鲁中军区第四、九师发起消灭伪张景月、周胜芳、王砚田、李青山的周(村)张(店)战役。10月,该团又佯攻寿光,配合主力取得齐东战斗的胜利。19473月,渤海军区警备七旅15团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1750团。19491月,该团改称第三野战军2471212团。195010月,该团调入空军,改编为空军警备团。尚没有证据能证明目前的空军司令部警卫营的前身是渤海警备15团。

二、两广纵队教导支队第三团

       19475月,北撤渤海解放区的两广纵队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尽快恢复战斗力,着手组建教导支队。渤海军区调出一个新兵补训团(乐陵、宁津新参军的战士)编入两广纵队教导支队为第三团。该团组建后,立即开展了紧张的军政训练,并积极参加了抢修黄河堤岸的工作,获得了渤海区人民的称赞。

三、补充华野四纵新兵五个营

       194710月下旬,鲁南突围损失巨大的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主力(1112师,10师东进诸城未随主力南下)进至山东曹县李庄地区休整,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向华野四纵输入五个营的新兵。

四、补充华野九纵5000新兵

       19488月,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以靖远县5000名新参军的青年为主组建了一个新兵团,团长崔建如、政委杨茂春。该团随即南下补充即将参加济南战役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

五、华野四纵1133

       194612月,原渤海警备六旅12团改编为渤海军区特务团(后来的渤海新七师一团、3398293团),19474月,渤海区重建地方团队,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组建了新警备12团,10月,该团发起土河战斗,击溃进犯渤海解放区的国民党62452团,毙伤俘敌500余人。19481月,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1133团调出四纵建制,开赴皖江地区作战,四纵11师一直以两个团的建制转战中原。911日,渤海军区警备12团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为1133团。19491月,该团改称第三野战军2368204团。19528月,204团机关调空军。该团在淮海战役中曾牺牲副参谋长贺新奎(河南桐柏人,19481115日),在渡江战役中曾涌现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张心田(2046连战士)。

六、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

        19492月,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正式组建。支队长周贯五,政委刘格平。渤海区四个地委抽调干部组建四个大队,共计4526人。支队开赴鲁南临城沙沟集中整训。后来,渤海区又抽调第二批干部组建第五、六、七、八大队随军南下。支队机关和三大队机关以及博兴、寿光、桓台、临淄、邹平等六个中队奉华东局指示参加组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于7月进入上海。一、二、四、五、八大队干部则分配到浙江省的衢州、嘉兴、绍兴、宁波、温州、丽水、金华、建德等地和浙江省机关、杭州市机关工作。三大队广饶、长山中队进入上海接管大场、真如郊区,齐东、高青、益寿中队南下福建接管永安地区。

七、1442126团三营

         19498月,渤海军区警卫团四个连调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1442126团三营。渤海军区警卫团是19477月,由渤海军区海防支队两个大队和军区特务营合编而成,济南战役时,该部曾在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廖荣标的亲自指挥下攻占洛口和鹊山等地。19929月,步兵第42师撤消建制,124团划归41师建制,126团三营七连调入124团为七连。199610月,步兵41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41师,云南省蒙自县的124团七连改称武警8753部队七连。
八、渤海军区四级军区奉命整编

        194910月,在取得全国基本胜利后,为使在游击环境中形成的组织、思想作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渤海军区四级军区(军分区)奉命进行整编。每县除留一个警卫队(120人)外,全军区县区武装集中编成三个团,分别升补东北军区、第三野战军32军和铁道纵队。一分区以警备第六团为基础,由一分区补充县区武装一部、二分区补充700人,共组成2500人的团升级补充东北军区;二分区县区武装集中后,补充一分区700人和四分区600人,组成一个团升级补充到32军;四分区警备第九团800人,二分区600人再加上县区武装1300人组成2700人的一个团升级补充到铁道纵队。

九、工兵七团

       19493月,渤海军区以第四军分区24团机关及各县区地方武装为主组建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三师(四个团),师长李伯钧,政委李文秀。部队组建后担负接、送、训新兵和接、训、处理俘虏等任务。10月,八团奉命调归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组建工兵七团。1949年底,工兵七团随18军进军西藏,抢修康藏公路,部队穿过3600多米高的二郎山,翻越4000多米高的折多山,风餐露宿,饮冰雪、食野草,战天斗地,修通了翻越14座大山、穿过数条河流的雅安至甘孜段116公里的公路,为大部队和物资运进西藏开辟了通途。随后该团挥师四川资中,参加了修筑成渝铁路工程。19515月,工兵七团入朝参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该团先后胜利地完成了熙川至生泉通过五岭山急造军路的抢修任务,孟山至德阳的道路与桥梁的抢修、护建任务。1953年夏季,配合46军和一军完成了反击作战中的工程保障任务。与此同时,架起了一座选位得当、敌机难以轰炸的大石桥。停战后该团顺利地完成了军事分界线我方一侧的排雷任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工兵七团为建成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保证部队伤员和作战物资前送后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战车三团

        19491月,第二野战军在河南商丘建立战车大队。全队180余人,坦克15辆,装甲车6辆。19495月,该大队在南京与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三师九团扩编为战车第三团。下辖三个营,坦克40辆,装甲车10辆。不久该部随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195112月,以战车三团为基础组建战车第三编练基地。19561月,改称装甲兵技工学校。19594月,改称第五坦克学校,196910月,学校被撤消。1978年组建装甲兵技术学校。1992年被整编为技术兵训练团,19936月,恢复装甲兵技术学校(士官)。1999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学院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一、高炮七团

        194910月,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三师十团奉命调归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组建高炮七团。团长刘秀章,政委刘青林,后移防重庆市。1951218日,高炮七团改称高炮541团。420日,541团分编为高炮541团和高炮团(525日授予炮兵542团番号)。

        19541121日,总参谋部将防空军高射炮兵第541团团部扩组为防空军高射炮兵第104,辖高炮528团和独立高炮40营,归空二军建制。师长张强生,政委张磊。并接受苏军驻长甸和拉古哨高炮装备。19552,高射炮兵第104师调驻上海,330日总参电示划归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建制。19579月,南京军区防空军高射炮兵第104师改称空军高射炮兵第104师。1964129日,改称空军高射炮兵第四师,528团改称12团。19671218日,高炮四师从上海调驻宁明、凭祥地区,担负防空任务。1968315日,高炮四师及其配属部队组成中国后勤部队第34支队,于315日至28日分批入越,接替高炮七师防务,196931日回国,因战局变化,仅对空作战12次,击落无人侦察机2架(其中1架与高炮九师共同击落)。196995日,高炮四师入闽,接替高炮第三、第五师防务,该师转隶福州军区空军,师长赵官政,政治委员张文秀,归空八军建制。师部和11团驻漳州,10团驻连城,12团驻福州。此后该师一直驻防东南沿海担负战备任务,保卫着祖国的领空不容侵犯。1985年精简整编时缩编为高炮二团,12团缩编为三营,驻福州。

       再说高炮542团。高炮542团在四川大足县组建,贺芳齐任团长兼政委。随后该部参加抗美援朝直至19547月回国。回国后542团归属高炮106师。1957年空军和防空军合并,542团团部带三营划归高炮108师,一营划归507团,二营划归506团。512团的一、三营划归542团,为一、二营。542团后来发展为空军高射炮兵第八师24团。1967817日, 24团三营配属空军高炮七师入越作战, 1968329日回国,49日回到北京归建。该部只有三营有渤海子弟兵血统。

十二、炮兵第七师师部

       19507月,山东军区沧南军分区和沂蒙军分区机关改编为炮兵第七师机关,该部下辖192021团。19516月入朝参战。上甘岭战役中,炮兵七师师长颜伏奉命组织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炮兵二师和七师等所有参战炮兵部队。19539月,炮兵七师回国归建华东军区。19552月,调归东北军区建制。后来发展为沈阳军区39军炮兵第七师,也就是今天驻防辽宁省辽阳市的39集团军炮兵旅(65583部队)。

十三、新兵补充华野各纵队

       渤海军区在土改运动的基础上,先后发动两次大参军,第一期为1947年初,全区共参军94200余人(一分区24900人、二分区21000人、三分区17939人、四分区30397人);第二期为1948年初,全区共参军71633人(一分区15958人、二分区16255人、三分区22057人、四分区17363人)。第一期集中进行整理,清洗逃亡16484人后组成九个新兵团,随即补充华野26819人,其中十纵8698人、一纵4358人、二纵3063人、四纵5400人、六纵1400人、八纵2000人、两广纵队1500人、野战军直属队400人。第二期集中进行,精简逃亡15433人后组成十三个新兵团,先后补充华野部队,何纵不明。

 

评论

丹水青青
丹水青青 2021-01-30 16:58
本文中的九、工兵七团,就是我曾经工作的那个团,1955年改制为工程兵工程第一团。到厦门前线备战。结束后回到福清县……。再后来两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为31军工兵团。这次军改后为71军工化旅,工兵团的使命结束。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