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我的1949》征文(2)

z.h.quan   813
2011-03-25 11:28
 
[ 2010-9-6 18:53:00 | By: 泉水叮咚 ]
 

默认分类 2009-03-22 09:22:45 阅读83 评论3   字号: 订阅

                                1949,从年初到年底

                            山东蓬莱  张汉泉    重  庆  王仁洽

          1949年,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1949年,那是一个激情的岁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最高潮,人民解放军借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余威,横渡长江,直取国民党的首府南京,并挥师南下,解放南方各省市。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家王朝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事件。

          我们二人----王哥和张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的一员,共同走过了这一年的全过程。当年能够全年始终在一起而且今天还能保持联系,实属难得,在周围难找第二家。这一年的第一天我们在山东新泰,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在江西温家圳,由点到线,再由线到片,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历历在目,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我们所能做的却是很小很小的。60年过去了,在建国60周年这喜庆的日子里,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在脑海深处寻找那些点点滴滴,做一个愉快的回忆。

             在新泰

           我们所在的单位是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二后方医院,驻地是山东新泰县,新泰在山东中部,西距津浦铁路约70-80公里,这所医院是一所超大型医院,下设一、二、三、四所(每个所下设3个室)和直属室共13个室,每个室都相当一个很大的科,都可展开一个小型野战医院,我俩在四所三室做护理工作。按照军队医疗卫生单位的分级,由下至上分别是,连卫生员,营卫生所,团卫生队,师卫生营(师医院),军基地医院和后方基地医院,后方基地医院通常参与战略布局,收治危重疑难和需要长期治疗的伤员,并担负一些其他卫生勤务。我们所在的医院就是这样的医院,此前的任务是收治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下来的伤病员。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同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宣告平津战役结束,我军开始调集百万大军齐集长江北岸,准备过江,解放南方。我们医院在完成了收治任务后,也在积极准备,加入向南进军的洪流。大约在当年3月中旬,医院召开了进军誓师大会。大会上,领导做了动员报告,讲了全国的形势,我们进军的任务以及具体要求,全体同志气氛热烈,群情激奋,热血沸腾,口号声四起。“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到南方去,解放全中国!”表达了全体同志战胜敌人解放全中国的坚定决心。第二天全体人员离开新泰,向西行军1天再乘短程火车到达兖州北部白家店驻扎待命。

             在白家店

            白家店镇在兖州北不太远,紧邻津浦铁路,我们的任务是待命,待机向南进发,也安排了一些学习任务。当时该地区聚集人员较多,蔬菜供应紧张,每餐每班10多人只给一碗炒大白菜,那种大大的碗,放了很多的咸盐,吃的倒也很香。主食全是面粉,不吃粗粮,没有大米。我们最喜欢的活动是到铁路边看火车,那些不断南去的火车几乎都是军列,火车上或是站立有序的军人,或是排列整齐的辎重,或是套上罩衣仍不失威严的大炮。。。,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呼啸着奔向前方。有一天,上级通知我们准备照相,照相师傅很快来到我们中间,支起三角架和照相机,上面盖着一块黑布,指挥大家有序拍照,我们多数人从未照过相,都很高兴。当时为什么照相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叫照就照,每人都照了一张。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便接到通知,准备出发,早饭后,全体登上火车,向南开去。人走了,心里还在想着照片,什么时候能洗好啊,还能拿到吗?照相给钱了没有?照相师傅不会赔吧?最后再也无下文,几十年来成了一件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蚌埠

            在白家店住了约20多天,此次开拔去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明白,随着前线部队部署到位,后续部队必定逐渐向前挪动,开赴指定位置。我们乘坐的是敞篷货车车皮,或站或坐,条件虽不多好,可比步行那是太享受了,同时,还可以饱览沿途风光。经过一整天的颠簸,当日晚火车进入安徽蚌埠车站,全体人员下车,开赴事先准备好的住处。蚌埠虽不是大市,当时在我们眼里已是很大了,高大的建筑,宽宽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前都未见过,到这里以后,伙食非常好,主食天天吃大米,有蔬菜,有点肉,有时还吃到淮河的小虾,味道很美,院里还组织大家到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片名叫《梁红玉》,是一部爱国影片,闲时我们几人到市北淮河边散过步,河很宽,水较混,铁桥已毁坏,用的是临时浮桥。在此期间,因喜欢唱歌,张弟猛“啃”简谱,硬是学会了一首新歌《铁腿班》,为以后唱歌开了好头。也是在此期间,张弟突然患上疟疾病,三日两头发烧发冷,皮肤发黄,全身不适,不思饮食,领导安排了治疗,每天输液,每天服黄药片阿的平,这药片口味非常苦,是当时治这病最好的药,经过10多天的治疗,很快恢复了健康。我们最关心的事是前方的战事,每天能看到报纸,这也是信息的主要来源,那时,特别注意北平国共和谈的消息,49年4月20日,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4月2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东西500多公里的江面上,百万雄师立即强渡长江,汤恩伯、白崇禧指挥的国民党70万守军不堪一击,4月23日,南京解放,蒋家王朝覆灭。

            渡江

          1949年4月底,南京解放几天后,医院离开蚌埠,乘火车向南奔向长江,到达江边的浦口后全体下车,渡船早等在那里,这里就是我们渡江的地方,宽广的江面风平浪静,对面南京市的高大建筑清晰可见,江水略有点混,来往船只很多,战时的惊涛骇浪已经消失,一片宁静气氛。摆在江边的两条船样子很特别,像一个平平的扁扁的大木盒子,每个有小篮球场那么大,能装200---300人,管船的同志叫它“平板船”,我们想,这一定是为渡江需要设计制造的,船的容量大,上下方便,不但能载很多的人,汽车,大炮,辎重都能上,我们分批登上了船,稳稳地向对岸开去,飘在水上的感觉真好,很舒服,。。。别忘了,这条水路是一线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拼出来的,我们后勤兵太幸运了,当然这是军队内的分工,都能理解。大约过了30多分钟,渡船稳稳地靠岸,我们“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横渡长江之举。

            在南京

          部队上岸后,整理好队形便开始入城,入城一律步行,由挹江门进入城内,三路纵队向东而行,穿过条条大街,穿过观看的群众,在一条街的左侧,突然发现“总统府”的大门,哇!这就是国民党的“总司令部”啦,这就是蒋介石的最高“帅府”啦,门前有我们的战士在站岗,大门最高处飘扬着鲜艳的红旗,(当时五星红旗和八一军旗均尚未问世。)事后知道,攻打南京第一支进入总统府的部队是35军,这个军前身是国民党的96军,军长是吴化文,半年前在济南战役中起义,改编后便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曾几何时,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今天调转枪口,直捣“总统府”,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战功,多么意味深长啊。我们向东行进两个多小时,到达东门内“活动房子”小区,部队在此停驻。所谓“活动房子”,似是很多的空火车车箱拼摆而成。在这里住了10来天,去中山陵拜谒了一次,然后再次背上背包,向西穿过市区,去城西20余公里的板桥镇驻扎。在城内的路上,张弟由于准备工作不好,行军中出现“内急”,在大街上,经历了艰难而狼狈的两个小时。在板桥镇,宣布医院改变隶属关系,改名为 第二野战军卫生部第二后方医院,并发放二野的服装,军装为粗布,暗绿色,出汗便掉色,裤腿是短的,刚盖着膝,小腿扎裹腿遮盖,原来听说“四野富,三野行,二野穷。”真是如此。我们在此学习,训练,住了40多天,事后得知,这期间,前线部队先解放了杭州,又攻克了上海,这时,我们再次登上火车向南进发,去接收新的任务,去为那些征战中负伤的战友们疗伤治病,去履行新的卫生勤务保障。

       在南进路上

      列车奔驰在南京至上海的铁路上,我们仍然乘坐敞篷火车车厢,6月的太阳相当热,周围的景色非常美,穿过了许多原野和城市,很快来到刚解放的上海,来到中国最大的城市,我们以为会让下去看一看,但未能如愿,列车在站内停了4个多小时,任何人都不准出站。列车继续前行,到松江站停了下来,并在此过夜。第二天,乘上了正规的旅客列车,继续向南挺进,车厢是绿色的硬座车,不怕风雨,不怕日晒,非常舒服。列车在杭州停了约1小时,然后西去,进入江西,也不知跑了多长时间,最后到达南昌附近的温家圳,医院在此驻扎展开,执行新的任务。当地的老百姓称呼都叫“老表”,他们居室的屋檐下,几乎都挂着风干的腊肉,当地的语言不太好懂,对解放军都很友好。

         在温家圳

       温家圳是个大镇,医院展开在这里,这里全镇似乎变成一所大医院,各地的伤病员很快向这里集中,很快达到饱和状态,医院处于满负荷。他们都是征战中负伤或生病的战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医院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早日归队。病人是流动的,治愈的出院了,新病人又进来,医院在高速运转,每个人都像一颗优质的螺丝钉,在他(她)们的岗位尽职尽责,为全国的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这里生活条件很好,主、副食都不错,伤病员的伙食更好一些,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可以及时看到当地的报纸,经常唱歌,有时还演节目,《跟着毛泽东走》这首歌印象较深,歌剧《王秀鸾》是描写农村妇女翻身解放的,很多人参加了演出。更令王哥高兴的是,由于本人积极上进,表现优秀,不仅当上了班长,而且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小年纪,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很令人羡慕的。这期间,最大的,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莫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争相阅读报纸,最快的分享这份喜悦,根据报纸上对国旗的描述,我们在白纸上描画国旗的样子。宣布建国后,我们每一位军人发了一份慰问品和慰问金,慰问品是很多的日用品,慰问金大约相当当时半年的津贴,当时每月的津贴大约相当现在的100元左右。1949年最后这几个月,我们是在温家圳度过的,在该镇的日子,延伸到1950年的4月,此时,我们驻扎收容的任务已经完成,10个月的时间,10个月的经历,紧张愉快而充实,驻地距南昌40多公里,我们谁也没去过,这么长的时间,甚至连镇都没出过,真可谓不越“雷池”一步。当地的“老表”乡亲们,与我们朝夕相处,亲如一家人,从长期借用民房,到多方面的后勤支援,。。。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他们为全国解放事业同样做了突出的贡献。

        1950年4月底,在进驻温家圳10个月之后,我们离开了那里,离开了这片熟悉的土地,离开了这里的父老乡亲,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乘火车西去,进湖南,过长沙,到达岳阳,在洞庭湖乘上“肇本号”客轮,逆长江而上,行至宜昌时,改乘大船“永通号”,直奔四川执行新的任务。         

                                                       

阅读(83)| 评论(3)| 引用(0)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载入中...

评论

z.h.quan
z.h.quan 2011-03-25 14:25
军事发烧友: 与 枪杆子1949 一个风格,只不过我的1949是描写后勤医务工作者的。写作水平不高,向您学习!
军事发烧友
军事发烧友 2011-03-25 12:02
与 枪杆子1949 一个风格,只不过我的1949是描写后勤医务工作者的。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