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即将过去,盘点今年的经历,西南之行寻友会友应该是最突出的事情,春夏之交,带上100多张老战友的照片走访成渝,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多年来,漫长的寻友活动,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重友情,讲义气也许是我的特点之一吧,尤其是战争年代在部队的经历,那记忆是最深刻的的。
所谓战友,新华辞典上的解释是“一起进行战斗和斗争的同志”,我的体会是指在部队服役期间 一起战斗、工作、生活和相处的同志们。我的战友大体可分解放战争时期3年,建国初期5年,东北军校时期5年(包括在长春208医院实习1年)和河北驻军时期5年,由于部队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很多不能长期在一起工作,分别后仅有的好友可能保持联系,多数的各奔东西,不知去向。但对老战友的记忆和思念之情常浮现在心头。
1982年转业回家乡后,特别是退休以后,通过各种途径,开始了寻找战友的活动,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写信、托人、电话、上网、走访、媒体启事等,经过不懈地努力,基本上达到了寻友的目的。不同时期的主要战友多已取得联系或找到下落。
解放战争时期从中学一起参军的6名同学中,目前健在并保持联系的有龙口的祝培庆和重庆的李克稷,找到下落的有克拉玛依的梁守立,这个时期的战友还有北京的王仁洽,想找而未找到的有赵会川、隋芳莲、王刚和田镇光;建国初期在川西北5年多走过两个单位:四川军区松潘医疗所和理县解放军52医院,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有最多的战友,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多年来均失去联系,直至今年春夏取得联系并见面的有当年的协理员徐小碾、护理人员刘守文、朱士兵、邓义祥、赵凤翔,取得联系的还有蒋道庚和军医廖明清,未找到的有护士姚健、曾启俊和军医江陵、杨秀义;东北齐齐哈尔军校时期保持联系的同学(战友)有张蓝桥、宋殿臣、任振业,失去联系的好友有石振邦、翟九智、许华松和军医蒲汝茹;河北驻唐山、秦皇岛部队时期曾有过联系的有医院院长李仲魁、助理员王家安、司药祖利生,失去联系的有所长王维国、炮兵处长王同序和参谋何瑞林。
寻友最下力气的有王仁洽、宋殿臣和李克稷,而成群体寻找的是04年去郑州找同学和今年去成渝会友寻友之行。去郑州那次是事先落实后才去会面的,会见了分手并失去联系整50年的同学6--7名,计有张蓝桥、宋殿臣、任振业、张忠照、戴敬仁和万杰等。
今年西南之行是一次重头戏,具体地点是重庆和成都。1950年我们整体入川,那里是我们的集散地,我们从战火中走来的一千多人的大医院在重庆解散,分别编入驻川部队所属单位,我和部分同志最后到了川西北,先后在松潘驻军和理县驻军52医院工作,和那里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西南之行便是先在重庆会见李克稷,然后在成都方向寻找其他战友。
在重庆会见了李克稷后,正在为下一步为难时,也在重庆的老战友王仁洽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他一位战友的夫人熊秀清是52医院的退休军医,也住在重庆,此信息使我喜出望外,立即登门拜访,不出所料,他提供了重要线索,老战友多在成都,我立即奔赴那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成功的信息链:李克稷--王仁洽--熊秀清--邓义祥(陈传玉、赵凤祥)--(高春瑞)朱士兵--徐小碾--刘守文--廖明清、蒋道庚。。。。。。,顺此链接,找到了多位思念已久的战友,其中首要寻找的是朱士兵、邓义祥,开始听说朱士兵已病逝,使我心情特别沉重,现在却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兴奋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找到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战友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友谊,承载着许许多多的美好记忆,大家在一起,愉快地缅怀过去,回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无限感慨。此次相会,使当年的美好记忆得以延续,现在都已是暮年,战友相会,互相问候,互致祝福,共同勉励,相约以新的精神风貌面向未来。
寻友之行已基本结束,了却了一件牵挂已久的心事。
2010年西南之行所带寻友名单
1948---1951 (由华东进军四川,在重庆分手)
赵会川 田镇光 王刚 黎明 隋芳莲 曲月卿 吕佩国 姜清玉 张培花 孙莲花 张兰飞 华玉 杨振先 程广玉 张敬先 陈松泉 李树同 孙松田
1952---1955 (主要在川西北,松潘驻军医疗所和理县尽头寨52医院)
朱士斌 邓义祥 曾启俊 姚健 江陵 廖明清 辛秀荣 刘振瀛 胡恩瑞 孙延浩 蒋道庚 王策 陈永久 张德成 徐茂祥 刘肇成 吕永泉 赵风翔 成苹 童维新 杨秀义
祝培庆 李克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