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爱喝酒。小时候常见他背着褡子,褡子里装着能容纳三斤到五斤的“升瓶”到酒店里去“批发”。每逢他要喝时,先从大瓶里把酒倒进大“窜壶”里,再把酒从大窜壶里倒进小“嗉子壶”里,然后在炉台上加热,然后自斟自饮,享受那飘飘然的感觉。
窜壶、嗉子壶是锡做的。那时喝酒的人家几乎都有。娶媳妇时的执事人员中,有一个角色叫做“执壶司”,就是拿着大窜壶给各个酒席上添酒的,不像现在每个桌子上放上两瓶了事。
喝酒的壶是锡的,称做酒壶;烧开水的壶也是锡的,称做茶壶。 因为家家都要用到这锡做的壶,所以“打锡壶”的人就不断到村里来下乡。 打锡壶的一进村,“打锡壶了,打锡壶噢!”的叫喊声便传到了各家各户。
打锡壶的程序是先制“锡板”。在一块约三十厘米见方的石板上,放一条线绳子,线绳子圈成一个方框,留一个“口”,然后再将另一块同样的石板圧在上面。待到铁锅里的锡融化了,便将锡水沿预先留着的“口”慢慢倒入两块石板之间,稍微冷却,掀开石板,一张锡板就制成了。(线绳的粗细,决定着锡板的厚薄)打锡壶的人将“样板”按在锡板上,用画规在锡板上画出图样,剪开、焊接,一把闪着银白色光泽的酒壶或者茶壶就出现在你的面前。
俗话说“十匠九落”,打锡壶的也不能免俗。谁家的锡壶漏了,给他们拿去,他们端详一会儿,一定会说还差多少锡。家里如果没有锡,他就会给添上,当然除了手工费之外要另外加锡钱。他们把你的锡壶化掉,制造锡板的时候,锅里总要剩余一些“渣滓”,他们作不屑一顾状倒在一旁。待到最后收工时,他们会把这些渣滓全部收起来,因为里边还有许多锡可以利用。加工酒壶时,据说往里掺铅,可能铅比锡便宜些——那时候人们没什么铅中毒之类的概念。
待到茶壶用了铝合金,喝酒已是“大瓶里有酒不在壶”,锡茶壶、锡酒壶都退避三舍,走上古董商的货架。打锡壶的饭碗也就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