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谣成为幼儿教育的趣味通道
什么是童谣?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于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当然,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于成人的谣,只要是被儿童乐于接受或模仿、而活跃于儿童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童谣。童谣通常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
童谣的内容选择有三个基准点:
1、童谣的内容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
童谣是在乳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童谣,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童谣的内容往往十分显浅,易为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圣野的童谣《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时,孩子们在诵唱这首童谣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童谣的内容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简短,结构划一。
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又限于口耳相传,因此,童谣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常见童谣,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当然也有较长的。就每句所组成的字数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单纯,自然就易学易唱。如全舒的《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只19个字,既描绘出青蛙鸣叫的田野图画,又告诉儿童一个常识,简短、单纯,易诵易记。
3、童谣语言活泼,富于音韵,琅琅上口。
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幼儿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童谣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传统童谣还是创作童谣,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童谣,都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
童谣的分类
按照国家划分:有中国和外国童谣。
按照年代划分:传统童谣和新童谣。传统的童谣是靠口头传诵。新童谣是新文化运动称之为“童谣”。有人把它谱曲,用它编操,以它作画成为一种能诵能唱,能舞能练的作品,并且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
按照地域划分:有方言童谣和普通话童谣。
按照童谣的艺术形式划分:我国童谣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
1、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童谣。
2、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童谣。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童谣。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等,
3、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童谣。如:传统童谣《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有的数数歌除能用来进行知识教育外,还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数数歌的特点是: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4、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谣。例如,朱晋杰的《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问答歌的特点就在问答。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5、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童谣。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如金波的《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连锁调的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连锁调对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
6、拗口令
拗口令,也称绕口令或急口令。它是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联缀成有一定意义的童谣,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的。 如钱德慈的《夸骆驼》:“骆驼驮着货,货用骆驼驮。伯伯牵骆驼,一个跟一个。穿过大沙漠,不怕渴和热。伯伯夸骆驼,干活真不错。”总之,拗口令绕弯、咬嘴,又要求读得快,重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
7、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童谣。如河南的童谣《小槐树》:“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 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内容机智,联想丰富。
8、字头歌
字头歌是指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多以“子”、“头”、“儿”作为每句结尾的童谣形式。如:“小珍子,卷袖子,帮助妈妈扫屋子。擦桌子,擦椅子,拖得地板像镜子,照出一个好孩子。”字头歌以其独特的句尾区别于其他类型童谣,受到儿童的欢迎。
9、谜语歌
谜语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谜语歌是一种有文学趣味的、有益的智力游戏,它可以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同时,歌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有趣的描述,又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谜语歌还可以促进儿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记忆、想象、联想能力的提高。
童谣的表现手法
童谣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
童谣的教育价值
1、智识教育
儿童的知识浅薄,生活经验有限,而儿歌的内容,又绝大多数是描述一般生 快乐童谣,让宝宝轻松学说话活情景、民俗节庆的祝贺,或者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文气象等自然景观,甚至是关于鱼虫鸟兽、花草树木、色彩数字等的想象情节,不但生动有趣,合乎儿童胃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因此,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经验和智识。
2、情趣教育
儿歌的内容,特别重视情感和趣味,能够陶冶儿童性情,变化儿童的气质,使他们养成活泼、爽朗、优雅、天真的性格。孔子不是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话吗?
3、文学教育
儿歌丰富了儿童的字汇,增强了儿童的表达能力。儿歌中的词句,通常是浅白而简练的。由于浅白,使儿童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期中的意境,并很快地学会新的语汇;由于简练,使儿童容易学到生动优美的句子,无形中增强了儿童语文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地说,儿童的语言能力,都是从简单的语汇慢慢累积而培养起来的,他们不但从吸收到的各类语汇中扩充了知识的领域,更从这些语汇中的运用中增强了联想及叙述的能力。
4、品德教育
有些儿歌也蕴含着伦理道德或劝勉讽戒的教育性内容教忠教孝,使儿童能得到陶铸品行、美化性灵的好处。因此,若将儿歌运用到音乐、舞蹈、戏剧、游艺等学科的连结教学活动上,更能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儿童在半游艺、半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必能更深入地领悟到诗歌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受到深刻而具体的熏陶。如此,不但能适应儿童身心的发展和需要,充实儿童的涵养,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尤其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童谣对3—6岁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著名儿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园的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我们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这里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童年。
根据以上标准,童谣有优劣之分,而其作用和影响自然大相径庭。
好童谣是什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近一段时间以来,他和北京市许多热心于教育的人士一道,致力于在青少年中推广新童谣。
金波认为,传唱好的童谣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童谣是低年级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对于那些认字不多,阅读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这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童谣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而且往往和音乐形影不离。金波认为,童谣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纽带,它和舞蹈、绘画等很多艺术有着很深的关联,从小传唱童谣有助于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像北京市宣武区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既鼓励孩子吟唱童谣,又鼓励孩子表演童谣,画童谣中的情境,让孩子从多方面受益。谈到孩子参与童谣创作,金波认为,培养孩子的艺术创作从新童谣开始最理想,也最符合孩子的天性。创作童谣不像写小说、编故事那样让孩子难以适从。从自身实际进行创作,可以把孩子的天性调动起来。
中央教科所专门从事德育研究的刘惊铎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有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他说,童谣往往具有评判、价值判断的功能,对好的事物进行褒奖,对坏的事物进行讽刺,好童谣的传唱有利于将价值观念融透到孩子的内心,同时它的褒贬功能有利于孩子是非辨别能力的锻炼。他认为,传唱童谣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不单单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宣泄,还是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钥匙。
“童谣就像压缩饼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统因子,它的文化含量和道德含量都非常高,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点。”
而质量拙劣的童谣目前尚在儿童中流行,贻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人说了件这样的事:
爷爷、奶奶要回农村老家了,爸爸、妈妈带着五岁的丫丫送行。妈妈对丫丫说,快跟爷爷、奶奶说再见,祝爷爷奶奶一路顺风。丫丫随口说:“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妈妈大惊失色,老人目瞪口呆。丫丫接着说:“祝你一路走好,半路摔倒。两腿一蹬,壮烈牺牲……”一场送别不欢而散。
报载,时下在小朋友中流行另类儿歌。如“祝你身体健康,牙齿掉光。”“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无人陪”这与上例都属于不合时宜的调侃类。还有一类是对古典诗词的恶搞,如“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某某来锄地,炸成二百五。”“书到用时方恨少,睡到中午还算早。”……有时还聚在一起PK,谁背的多,谁就有面子。
小孩子偶尔说说也就罢了,令人担心的是似乎有蔚然成风的趋势。更令人不解的是,我们的一些教育专家的高论,认为这是幽默、是创造、是孩子的天性,甚至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反映,不必忧心忡忡,如临大敌。我们当然不必如临大敌,谁也不会觉得唱唱这样的另类童谣就一定会唱出些少年犯。但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倡导这种“幽默”“创造”,甚而把其归类为先进文化吧。常说“教育无小事”,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大,这种恶搞的儿歌嵌入他们的心灵,没准在某一个特定环境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对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一般都记忆深刻,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其影响之大。
上世纪30年代,那时社会绝对说不上是进步。但想想“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一点一横俩眼一瞪”的谜语至今还觉得有趣。至于“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真的有告诫作用呢!我们的作家能不能少计较些稿费,多为孩子们写一些健康的童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