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公式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还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动。教师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医生的幸福是天下无疾,农民的幸福是五谷丰登……幸福,词典里有准确的定义,但每个人心中又有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答案。
有“好事者”列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个性+需要+生存状况,这是科学家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这是经济学家的“方程式”;幸福=感恩+知足,这是社会学家的“方程式”。尽管见仁见智,但都传递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朴素愿望。
英国科学家首先发明了幸福公式,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快乐程度和感情状况。
他们对一批自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的方面包括社交能力、精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如何看待生活、在困难环境中如何采取行动、对生活是否满意、经济地位、个人保险、受教育和知识水平等。
这些心理学家发明的公式是:幸福ΚP+5E+3H。其中P表示个性,包括对生活的看法和适应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经济稳定和友谊,H代表更高层次的需要,包括期望、自尊心、事业心和幽默感。
对约1000多人进行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男人和女人在对待幸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妇女来说,家庭是最主要的幸福源泉,接着是美好的假期、阳光,当然还包括体重减轻。
40%的男人表示,经常做爱使他们感到幸福。30%的男人指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队获胜能使他们获得最大的满足。
男人比女人更喜欢浪漫。在关心提高工资和从事喜欢的活动方面也是如此。但是,幸福可以衡量吗?幸福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很久以来,对这些问题一直都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因为人们有关幸福的观念有很大差别。尽管可能存在共同的事和感觉,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享乐的东西,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就可能是噩梦。例如,登山运动员冒着生命危险攀登高峰会感到幸福,而其他人面对这样的危险会感到恐慌。
历史上所有哲学学派都曾对幸福的含义进行过分析。杰出哲学家康德说,幸福是世界的钥匙。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肯定说,为幸福而斗争是所有人生活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所有人的最大财富和最终的目标;它不是一种占有物,而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发展而来的一种状态。
毕达哥拉斯努力确定规范幸福的法则,因此对生活中每天的事情之间不变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人的最大幸福是自己取得的成就。
人类寻求个人幸福的无止境欲望导致出现无数获得幸福的处方,从不同的方法,到各种药物,甚至不惜动手术,来改变外表,以使自己达到感觉幸福的目的。
绝对观念上的幸福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是一种安逸状况,它可以反映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拥有的积极情感,例如可以感觉到的欢乐和乐观情绪。事实是没有使我们能够认识幸福的公式和药方。幸福存在于生活中人的任何一种表现之中。
古巴心理学家曼努埃尔·卡尔维尼奥说过,幸福不是目的地,而是一种航行方式;当建造幸福时我们是幸福的,因此不应说我希望是幸福的,而应说我在建造自己的幸福。
我的结论是:幸福之星会落在你的头上,只要你去寻求幸福,我肯定你就一定能做到。
一、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幸福公式:
H=S+C+V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应该做到:
1.生活富有一些。
2.拥有美满婚姻。
3.丰富你的社交生活,多与朋友在一起。
4.具有信仰。
二、英国心理学家推算出的“幸福”组成公式:
Felicidad(幸福指数)=P+(5 ×E)+(3×N)
P代表人的性格、人生观以及他的适应能力和耐力;
E则指人的健康及他的财富和友谊的稳定程度;
这是Psytopic的指纹密码:aHR0cDovL3d3dy5wc3l0b3BpYy5jb20=,您可以凭这个指纹在google搜索到我们的网站。
这个公式是几位心理学家走访了1千多人后得出的结论。参与这项研究的科恩说:“多数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后,人们却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比其他人更开心,他指出:“人应该学会积极享受生命,同时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手段能达到这一目的等等。”
三、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感类似于满足感,它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状态的一种比较,两者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越差。
以上三个公式看似简单,如果你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并可以解释很多主观幸福感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分析看看。
Psytopic提示:
第一个公式,侧重说明幸福掌握在我们手中,主动控制我们的心理力量;
第二个公式,说明幸福的秘诀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生活;
第三个公式,像不像我们中国的古话:知足常乐?
幸福仍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以上使用主观因素作为衡量幸福的公式仅作为参考。
在你心目中,如何诠释幸福的涵义呢?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幸福」时,你是否也能列出一道独家的「幸福公式」:
幸福=( )+( )+( )
不妨分享你的答案。
七位高官的“幸福公式”
《小撒探会》:七位高官的“幸福公式”
“2011+?=幸福”---对于这道幸福公式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的背后是不同的愿景和诉求。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为《小撒探会》填写了“幸福公式”,其中包括七位省级高官,一道简单的“幸福公式”折射了他们2011年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实施方略。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2011+七彩云南、绿色家园=幸福
白恩培书记说:“2011意味着和谐、稳定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使云南永远是七彩的和绿色的。”白恩培表示,要平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一定的难度,但一定可以找到一条出路。生产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疑是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绝不能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生态环境破坏了,钱再多也是没有用的,也不能说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所以各项决策都要非常注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2011+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 分配的公平 +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幸福
罗志军书记表示:“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和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而江苏市一个教育大省,针对大学生群体,找到理想的工作,于他们就是幸福。江苏的战略新兴产业目前有两万亿的产值,预计到2012年能达到三万亿,到2015年能够达到五万亿,甚至到七万亿,占了工业经济总量的60%,这样大的结构转变,需要大量符合新结构的人才来支撑。这样的发展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了很大的好转。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
2011+所有适龄儿童、孩子们都能够上了学、学得好=幸福。
栗战书书记认为:要把贵州的教育发展作为基础性的事业来抓,作为重大的民生项目来抓,这关系到贵州四千万人民的未来。贵州2010年的教育投入已经占到了全省GDP的6%,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要列入预算,预算内的教育经费要占到全部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0%。同时,学龄前儿童的毛入园率在2015年要达到6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要保证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由现在的53.4%提高到6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现在的18%提高到27%,从而实现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
上海市长韩正:2011+安居工程=幸福
韩正市长认为,住房问题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也是最期盼的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确实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城市出现一些蜗居的现象,也出现一些房奴。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对政府工作是一个重大考验。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政策的配套,措施有力,这个问题终将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重庆市长黄奇帆:2011+三大差距有所缩小=幸福
黄奇帆市长这样解释:三大差距是指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如果能够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被拉大,而是逐步缩小,这将使整个中国,或者使重庆市的人民都会产生幸福感。幸福感不一定是收入高了就幸福,收入少了就不幸福。贫困的阶段,如果大家比较均衡的时候,他会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幸福感,如果富裕阶段,人群的生活同样比较均衡的话,这个社会也会有较多的幸福感,如果不管这个社会是什么状态,贫富差距很大,社会就会不稳定。
甘肃省长刘伟平:
2011+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群众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幸福
刘伟平省长说:“甘肃来讲,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还相对比较低,群众最盼望的,我了解,应该是收入的提高。第二个,能够身体健康。那么我当省长,我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的目标,群众的期盼就应该是我的工作目标,我希望我们省的经济社会能够实现省委提出的跨越发展,来更好的解决群众收入提高的问题,和群众身体健康的问题,这是我的目标。”
河南省长郭庚茂:2011+劳动技能提高=幸福
郭庚茂省长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之本是技能。提高劳动技能,就能就业,就能富民增收,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指数。河南省今年要把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列为全局性的观念举措来抓,要完成三百万人的培训。“将采取‘六路并举’、‘三改一抓’的措施提高劳动者技能。所谓‘六路’,指把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者培训、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工程、民政部门的退伍军人的技能培训和残联的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培训六个方面都动员起来,在政府的统一要求下,做好各自特定对象的培训工程。所谓‘三改’,指改变过去封闭办学,提倡校企合作;改变单一政府办学的方式,推动多元化投资;改变公办职业技校拨款方式,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促使多培训合格的技能人才;‘一抓’: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抓一批示范项目。
其实,幸福不是GDP,不能用数字来衡量,更无法像解答数学题一样来解析“方程式”。当然,无法用数字衡量并不意味着不可衡量。幸福不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它藏在老百姓的日子里,绽放在老百姓的笑脸上。自然,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定义和答案,并用他们的“加减乘除”,去求解心中的“幸福方程式”——
增加财富,夯实幸福的“九层之台”。“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而物质财富是人类幸福的首要来源。或许,有人会怀念“短缺经济”年代的生活平静、环境良好以及产品质量的可靠,但同时,也没有多少人会否认当时生活的窘迫,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给国民带来的巨大幸福。“十二五”时期收入增长快过GDP的预期,将让老百姓的幸福“九层台”更加牢固。
减少成本,提升幸福的“享受指数”。梳理改革开放走过的路径,我们清晰看到,中国的发展目标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科学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贫富差距、假冒伪劣、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也在不断侵蚀物质财富的增长带给国人的幸福感。减少和降低这些成本支出,幸福的“享受指数”才能大大提升。
信心倍增,获取幸福的“乘数效益”。改革开放的“成绩单”令人鼓舞,两会披露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更加突出民生,近半发展指标直指民生,强调让民众收获更多幸福。这些,必将产生“乘数效益”,极大激发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信心。逻辑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既然人的幸福是发展的起点也是发展的根本归宿,那么,幸福就应该由人通过科学发展来创造。
除去烦恼,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民意、解民瘼、帮民难,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汇集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