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幸福面面观

gmz88   358
2011-04-03 19:12
幸福面面观

   谈起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法不一而足。笔者搜集各种幸福观罗列如下,供大家热议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五福”幸福观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六极: 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素,而六极的内容则是遭横祸短命夭折、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忧愁而不得开心、困乏于财、貌状及丑陋而遭人厌恶、志力懦弱而常抱惊惧之心。由此可见,五福皆是吉祥好事,而六极则皆是穷极恶事。福者,人之所欲,皆向往之;极者,人之所恶,皆畏惧之。
  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观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道家合于自然的幸福观 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一个人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一个人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所以,一个人懂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墨家义利并重的幸福观 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幸福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人们只要贵义而重力行,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福。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中的寿禄幸福观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
  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将追求个人幸福与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幸福观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人的幸福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总体特征
  一是幸福观与实现个人价值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发展自我的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觉醒和高扬,人们拥有了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而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获得幸福。
  二是幸福观趋向世俗化。注重物质生活幸福是幸福观趋向世俗化的表现形态之一。人们通过合法劳动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不断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自然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注重眼前利益的现实幸福是幸福观趋向世俗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幸福观物质化的发展和延伸,因为物质享受看得见、摸得着,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在一部分人看来,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也是最现实的。
  三是幸福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幸福观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观念变革的反映。人们在各自生活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可以自由地去体验不同的幸福感受,幸福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西方历史上幸福观简述
    由于所依据的哲学基础不同,所以,伦理学家们在思考幸福问题时,也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形成了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拉克里特(约前540—前470年)、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柏拉图(前427—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他们的幸福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指导下才能实现。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年)、亚里斯提卜(前435—前355年)、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年)和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年)。他们的幸福观都把趋乐避苦当作人的本性,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因而,人们追求幸福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构成了古希腊罗马幸福观的基本框架。  
        我们倡导一种科学的幸福观
  这种幸福观包括:首先,正如我们之前提到,幸福是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满意。自洽感的提升,道德方面的自我完善能够提升幸福感,外部世界中优美的环境、芬芳的气息、爱慕的对象同样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不倡导苦行僧式的摒弃外部世界才是达致幸福的不二法门的理念,因为幸福既来自内部,也源自外部。其次,重视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源泉。这一点在中国这种重视亲情连接和社会关系支持的文化下尤其重要。第三,懂得利他。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传统观点认为,人们会因为我们帮助了他们而喜欢我们,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另外,通过帮助别人,我们能够获得持久的意义和快乐。第四,学会感恩。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