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消失的行业(五)扒灰的

蒲先和   1104
2011-04-08 20:36
  扒,读ba(阴平),不读pa(阳平),所以“扒灰的”是六十年前的一种工作,并非《红楼梦》中焦大骂的“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记得小时候有的人在家中“熬碱”,就是用摊煎饼、做饭时烧成的草木灰加水过滤,将过滤出来的“灰水”放在大锅里加热,当水分蒸发掉以后,锅里留存下的就是“碱”。从事这一行当的原料草木灰,在我们家乡叫做“小灰”。小灰在各家各户的炉灶里,需要专人去扒,这扒小灰的人,我们称他做“扒灰的”。
  扒灰的总是拿一个簸箕、挑着一担白筐——用去了皮的树条子编成的,约五六十厘米直径、五六十厘米高。到一家大门口,将筐放在大门外,拿着簸箕走到人家院里喊一声:“家里有人吗,扒灰嗹!”听到回答,便走进饭棚,把小灰扒到簸箕里,端到大门外倒入白筐里。当一家的灰扒完时,他会告诉主人,一共扒了几簸箕,然后掏出揣在怀里的缝衣针,酌情付给主人家几枚。主人家有时也讨价还价,他也会适当多给一两个。
  小灰质量有别。豆秸灰最好,秫秸灰次之。最差的是高粱、玉米的楂子灰,因为里边有大量的泥土。
  当扒灰的进入人家扒灰时,白筐总是放在大门外,从不挑进家里,不知这是不是有讲究。那时的孩子比现在的孩子更喜欢恶作剧,趁着扒灰的进入大门,便赶快找几块石头、砖块埋到筐里的小灰中。司空见惯,扒灰的也就有了思想准备,所以每逢扒完一家,总要把胳膊伸进筐里去摸索一番,将孩子们埋入的石头瓦块掏出来扔掉。
  家族中的一位大爷家熬过碱,他家的大哥自然是负责扒灰的,孩子们往筐里埋石头的恶作剧也并不放过他。
  用这种方法熬出的碱可以叫做“土碱”,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就无人再干这熬土碱的营生了。 

评论

caibeiren
caibeiren 2011-04-09 21:43
第一次听说这种活计,长见识了。谢谢。
吕京蝈1949
吕京蝈1949 2011-04-09 14:38
蒲老师的解释很详细。送一朵鲜花。
xinjin
xinjin 2011-04-09 10:30
长在城市的人,还不知道这一行呢,应当感谢蒲老师。
sijiqing
sijiqing 2011-04-09 07:11
土碱原来是这样熬的,长知识。
sdzzmfj
sdzzmfj 2011-04-08 21:10
噢,蒲老师:我边看边想:我怎么不知这个呢?哦,因是这个更早。 以前倒是看到过“土碱”这一名词,心想土碱是什么吔?嗬,原来是这样。 嗯,我就说嘛,到蒲老师这儿就有收获!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