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山间小路,挥之不去的记忆

z.h.quan   773
2011-04-10 17:19

                                        山间小路,挥之不去的记忆

      清明节是我国24个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时节,清明节又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而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我早年离开家乡,离开那个生我养我的山村,长期在外工作,而如今老一代人多已去世,平时很少有机会回乡探望,清明节是最好的这样的机会。几天前的清明当日,我照例回去扫墓。

      清明回山村,扫墓是主要的目的,但对于我来说,此行还有另一件事,即重走某一段山间小路,在山村,山路本来较多,但想走的这一段有所不同,那是通向县城的一段重要小路,以前多次回乡,想走没有机会。山村到西北方向海边的县城40里,这段小路8里,与山村紧连,是通向县城的必经之路,当年是山路陡峭,荆棘重生,为了生计,屡走不疲。进城的主要任务是卖柴,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年龄虽小,却也参与了这种谋生的行列。当然,后期为了发展,那些参军的,工作的,外出寻梦的,也走过这条小路。特别不能忘记的是,抗战胜利那一年我们3个十一、二岁的小朋友,走过这条路进城当八路,虽然因年龄太小被婉言拒绝,却也“轰轰烈烈”地兴奋了一阵子。又过了两年,我终于通过这条路进入县立中学,最后又进入军营。

      进城卖柴,主要是当地生长的针叶松的枝叶或树干,事先拿出半天时间砍柴准备,一般要备够一头牲畜(多为毛驴)的负荷量,约100---120斤。出发日凌晨,赶上牲口上路,步行4—5个小时进入县城,在规定的区域进行交易,成交后,如释重负,略事休息简单进餐,然后,买些生活必需品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回程,返家后已是黄昏或夜晚。

      赶上毛驴进城,一天往返80里,其中还有山路,是相当紧张的,尤其艰辛的是那8里山路,陡峭,狭窄,乱石遍地,凌晨出发,视野极差,有时松涛呼呼作响,令人紧张,有时冰封路滑,步履瞒珊,牲口满负荷,上山时要为其加力,下山时要防其滑倒,一旦倒地,要扶起来重新加载,走完这8里山路,可认为路途过半,后续路途虽长,但基本都是坦途,可轻松赶路。

      8里山路中途地貌虽略有起伏,基本是一座山峰,每段都有一个名称,从山村杏山村出发,爬台山子,过火岚沟,再爬驴驹顶,到达顶峰,向下是一条叫作磕头崖子的长长的坡道,最后到山路的终点谭家沟村。此行由叔兄潘泉陪送至峰顶,由老弟沂泉陪同全程,通过山路后,继续在公路上步行,寻找当年步行进城的感觉。后来由于交通的改进,此路已废弃,改由绕山公路出行,但这条曾经的山间之路,崎岖之路,生活之路,童年之路,寻梦之路,。。。仍留在我的心中。

 

  

    

   

 

 

 

 

 

评论

z.h.quan
z.h.quan 2011-04-13 10:07
sijiqing: 这是在哪里啊,走走乡间的路别有一番感受怀旧之旅,健身之旅。
sijiqing
sijiqing 2011-04-12 07:51
这是在哪里啊,走走乡间的路别有一番感受
z.h.quan
z.h.quan 2011-04-11 10:08
caibeiren: 儿时生活的艰难才造就了以后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人一生的成功,非常得益于小时候的吃苦。“欲为人上人,须受苦中苦”也许是有道理的。
z.h.quan
z.h.quan 2011-04-11 10:05
摇曳草儿: 很多事情,在“当下”时觉得是辛苦的但当“当下”成了“回忆”时,无不是亲切幸福的。自己走过的脚印,总感觉是美好的。
caibeiren
caibeiren 2011-04-10 22:59
儿时生活的艰难才造就了以后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人一生的成功,非常得益于小时候的吃苦。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