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地瓜情缘

陋巷老猫   861
2011-02-21 16:37

地 瓜 情 缘

 

□ 陋巷老猫

地瓜学名叫甘薯,是明朝时从吕宋传入中国,最早仅在福建一带种植,后经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倡导,引种到凇沪一带。后又逐渐传到黄河流域和其他地方,与小麦、水稻、高粱、玉米一样成为老百姓的主食。

地瓜落户到我们鲁南地区人们叫它“芋头”。以前地瓜在鲁南地区太常见了,在夏秋两季,当你走进田野,就走进了地瓜的世界,到处爬满了地瓜郁郁葱葱的秧蔓,把褐色的土地遮盖得严严实实。

  农民说地瓜这种庄稼泼实,地薄一点不要紧,天旱一点也不要紧,管理起来省心省工。只要在田里施足农家肥,把它栽在沟垄上,平常也不一定需要追肥,只是翻翻秧,锄锄草,就等秋天进行收刨了。地瓜可以在瘠薄的土壤里种植,如果有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雨水,它会给人们一个丰硕的回报。地瓜一般亩产五、六千斤,也有过万斤的高产记录。

   在人们的心目中,小麦啦,大豆啦,花生啦,是一等身份的庄稼,玉米、高粱和谷子次之,下等的是地瓜。在收刨地瓜的深秋季节,你随便走进一处农家院子,院中都有堆放着鲜地瓜,角角落落里,丢得到处都是,鸡刨猪啃,没有谁在乎。小麦、大豆、玉米之类的却被珍惜地收藏在堂屋里间的大缸小瓮里。然而地瓜却得不到那样的待遇,就连日常生活的语言也能体现出对地瓜的不尊。如果哪一个憨厚但脑瓜欠机灵的孩子,不能体察长辈的用意,以至于把事办糟,长辈就会用地瓜作比拟,带气地骂他:“你这个芋头瓜子货!”

其实不该这样对待地瓜。地瓜曾经是中国农民的主粮,是灾荒之年的救命粮,它养活了好几代的中国农民。农民怎能忘了过去那贫困的岁月?生产队分麦子一家只能分到一瓢头,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水饺,日常一天三顿饭,顿顿离不开地瓜饭。农民变换着花样吃地瓜,煮地瓜,蒸地瓜,烧地瓜,用地瓜干煮稀饭,用地瓜面擀面条,摊煎饼,蒸窝窝,就连地瓜秧和地瓜叶也可以加工食用。那时绝大多数从农村到城里上中学的孩子,生活艰苦,开饭时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地瓜煎饼,就着咸菜,喝的是白开水。有的同学家庭生活很困难,地瓜煎饼也常常吃不饱,要么借别人的吃;要么限定数额,规定自己每天只能吃多少个煎饼。那时候的他们,正处在身心迅猛发育的青春期,地瓜提供的营养使他们长大成人。

 1958年秋天的田野,可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的景象。由于青壮年劳力都大炼钢铁或扒露天煤矿去了,地里的地瓜没能及时收获到家里,大多数被冻坏在地里。第二年春天,一场大饥荒在农村蔓延,许多人因饥饿而丧命。为了活命,人们不得不到地里去挖冻坏了的烂地瓜吃,才躲过那场饥饿灾难。

人民公社解体后,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地瓜的命运出现了转折。由于小麦的单产量远远超过了以往,老百姓的日子开始好过了,人们的主食开始慢慢变成了小麦和大米。而地瓜,由于价格太低,经济效益差了些,再也没人愿意种。现在不少农村地区,几乎再也见不到地瓜的影子了。它象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完成了它神圣的历史使命以后,就悄然隐退了。隐退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它曾经存在过,就如天边那一抹晚霞,在留给大地最后一缕美丽之后,悄然飘逝天际。让我和那些曾经被它哺育过的人们时时在心底涌起缕缕怀念的情愫,甚至伤感不已……

  

评论

sdzzmfj
sdzzmfj 2011-06-23 14:32
哈哈,石老师这篇贵文也勾起了俺的地瓜情结,俺可是吃芋头长大的啊。嘿嘿,这也是咱这儿常说笨人的话呀。   
xinjin
xinjin 2011-02-23 16:36
我现在每天都吃地瓜。每年地瓜上市,都要买一百多斤。老人吃它容易消化。
摇曳草儿
摇曳草儿 2011-02-23 09:42
写得好,怪不得父辈见了地瓜就反胃,呵呵~~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