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读刊札记(第4期)也说“懒于思考”

蒲先和   514
2011-04-18 10:44
  看了《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一文,心里有些不以为然。
  有些人确实懒于思考,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可能是他,但不能说是“我们”;“懒于思考”是从来就有的,并非“越来越”。
  经过老木的思考,觉得《思考》一文中有若干说法很值得“思考”。
  其一,《思考》里说:“假如于丹早生一百年,她的《论语心得》绝对火不起来,那时候有太多人直接读《论语》。”——一百年前“太多的人读《论语》”是因为那时候《论语》是读书人的“必修课”,像现在学生们读语文、数学一们,根本就不能说明那时候的人勤于“思考”。如果那时候政府规定对《论语》的理解以于丹的阐述代替朱熹作为考试的标准,那于丹的书肯定要比现在还要火。
  其二,《思考》里说:在超市里“每位顾客都养成了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习惯,这便是一种明显依赖他人思考的行为。”——这正说明《思考》才是真正的懒于思考:顾客不“一味听从几个数字的摆布”有什么法子“验证所购商品是否真正的变质了”?
  其三,《思考》中说:“当一个叫张悟本的人走上电视,推销他的‘绿豆食疗法’时,很多人都在以每天数斤的量猛吃绿豆。”——且不说这“很多人”到底是多少,单是这“每天数斤”绿豆是否吃得下,就很值得怀疑。
  其四,《思考》中说:“教育具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我来‘教’你,我来‘育’你,学生成了被动的一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老师成了‘生产者’,而学生成了‘消费者’。”——韩愈老前辈早就谆谆教导我们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这“我来‘教’,我来‘育’”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并不是“越来越”的产物,并且现在的教育正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改变这种状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的“越来越”只会是更好。
  当然,《思考》中有些话也很有道理,那就是结尾处的“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这个国家就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逐步走向衰退,终无立锥之地。”

评论

蒲先和
蒲先和 2011-05-07 15:21
sdzzmfj: 思考了就想说出来嘛。想说就说,说了好受。嘿嘿     谢谢小孟同志关注。也谢谢“家”人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sdzzmfj
sdzzmfj 2011-05-07 10:38
思考了就想说出来嘛。想说就说,说了好受。嘿嘿   
蒲先和
蒲先和 2011-04-21 20:10
caibeiren: 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说明你有智慧,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的。智慧说不上啊。只是心里有话总憋不住想说。
蒲先和
蒲先和 2011-04-21 20:07
龙飞舞: 蒲老师善于思考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咱的这个栏目就叫“说法”,顾名思义,说的是一部分人的一种说法,一种观点。蒲老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思辨,说明您那里有另一 ...谢谢龙飞舞老师的鼓励。 很高兴《家》刊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让老同志心里的话有地方说。
龙飞舞
龙飞舞 2011-04-19 08:22
蒲老师善于思考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咱的这个栏目就叫“说法”,顾名思义,说的是一部分人的一种说法,一种观点。蒲老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思辨,说明您那里有另一种观点,这有利于争鸣,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和独到的看法,十分支持,献花!!!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