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一文,心里有些不以为然。
有些人确实懒于思考,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可能是他,但不能说是“我们”;“懒于思考”是从来就有的,并非“越来越”。
经过老木的思考,觉得《思考》一文中有若干说法很值得“思考”。
其一,《思考》里说:“假如于丹早生一百年,她的《论语心得》绝对火不起来,那时候有太多人直接读《论语》。”——一百年前“太多的人读《论语》”是因为那时候《论语》是读书人的“必修课”,像现在学生们读语文、数学一们,根本就不能说明那时候的人勤于“思考”。如果那时候政府规定对《论语》的理解以于丹的阐述代替朱熹作为考试的标准,那于丹的书肯定要比现在还要火。
其二,《思考》里说:在超市里“每位顾客都养成了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习惯,这便是一种明显依赖他人思考的行为。”——这正说明《思考》才是真正的懒于思考:顾客不“一味听从几个数字的摆布”有什么法子“验证所购商品是否真正的变质了”?
其三,《思考》中说:“当一个叫张悟本的人走上电视,推销他的‘绿豆食疗法’时,很多人都在以每天数斤的量猛吃绿豆。”——且不说这“很多人”到底是多少,单是这“每天数斤”绿豆是否吃得下,就很值得怀疑。
其四,《思考》中说:“教育具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我来‘教’你,我来‘育’你,学生成了被动的一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老师成了‘生产者’,而学生成了‘消费者’。”——韩愈老前辈早就谆谆教导我们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这“我来‘教’,我来‘育’”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并不是“越来越”的产物,并且现在的教育正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改变这种状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的“越来越”只会是更好。
当然,《思考》中有些话也很有道理,那就是结尾处的“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这个国家就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逐步走向衰退,终无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