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见宽容在《快人快语》专栏中发了篇《冷了艾芜,热了宇春》的文章,读之,颇有感触。
文中说:前些日子,“宇春故里”胜利入围我家(现成都市新都区)的城市宣传语,语惊四座。看到此,我是惊而不惊。
现在是市场经济,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就要讲“名人效益”了。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旅游成了一项重要内容。以山东而论,最能吸引旅游人眼球的,莫过于大明湖、泰山、蓬莱阁、刘公岛,而没有旅游景点的地区就要千方百计上项目。去年,轰动一时的谁是西门庆的故乡,三地争论不休。最近,还有人发现了西门庆本人的住址。因而,“宇春故里”成为一个城市宣传语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做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名人很多。我在成都参观过武侯祠、杜甫草堂,至今印象颇深。在我的书柜内,藏有一张“万象更新图”,那是60年代,华君武、方成等绘画的近百名全国著名作家的肖像漫画,其中就有艾芜。老年文学爱好者大都知道艾芜,他是现代文学巨匠,与沙汀并称为双子星座,著有《秋收》、《山野》、《南国行》等名著,有的译成6国文字。在成都新都区桂湖公园里修建了艾芜墓,并有巴金亲自书写“艾芜之墓”。按说,艾芜的名气不亚于宇春吧。可是,他没有被称为“艾芜故里”。
我不常看文艺节目,可知道宇春是电视台民选超级偶像,深受青年人热捧的“粉丝”。但她怎能如艾芜相媲美?现在讲名人,古代不如近代,近代不如现代,现代不如“粉丝”崇拜。在金钱浪潮中,什么“黑”与“白”,什么“曲”与“直”,都是“粉丝”说了算。我同意宽容的“快言快语”:现在的历史就是转到了注重利益、轻视文化的时代。出于无力而保持沉默或者迷失,正是我们人文环境稀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