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日志

关于“格律词”的初探

yhj1934   713
2009-02-10 03:09

             关于“格律词”的初探  

 

词是隋唐时代伴随着当时新兴的音乐-燕乐而产生,词是诗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继五言、七言格律诗之后兴起的新型格律诗歌。

一、词的来源。

1、词的产生和音乐有密切关系,其特点是“倚声填词”,在格律规定方面比诗的要求更为严格,更为复杂。然而,词愈益发展、兴盛之后,却又逐渐脱离了音乐,变成了独立于一般五言、七言诗之外的另一种诗歌的特殊形式。词调(也称词牌)本来是指创作时,按乐调填词所依据的乐谱,如《忆江南》本是写江南美好景色的,《临江仙》原为描写女神,《南歌子》原为描写祖国南方亚热带的风物。但是后来词已与音乐脱离,代表当时各种思想感情、音乐形象的不同的乐谱也因年久而失传,只留下来一个沿用至今的平仄、押韵、字句形式的空壳,于是词调实际上变成象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一样的格律,是写词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一种句式、平仄、和用韵标准模式,即所谓“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2、词,又称“长短句”,这是因为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由于词牌与内容并不一致,后人填词时,也往往在原词牌后,再另加上一个与内容相符的题目,叫词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

词的用韵是以清朝戈载编的《词林正韵》为准。

二、词的分类。

1、词有一段、两段、三段、四段之分,一段叫单调,两段叫双调,三段叫三叠,四段叫四叠。单调词如《十六字令》、《渔歌子》等;双调词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三叠词如《兰陵王》、《西河》等;四叠词只有《莺啼序》,最长240字。双调最为常见,多数双调词是上下片的字数、句式、韵脚和平仄完全相同,亦有少数双调词仅上下片的前面两、三句不同,其余完全相同。

2、词按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别。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为长调。

3、令、引、近、慢及其它。

“令”是一般词牌的通称,有不少词牌都可以加上令字,如《调笑》也可以称《调笑令》。不论加令字与否,词牌的格律都是相同的。又如《南歌子》又叫《风蝶令》,《念奴娇》又叫《百字令》,从这些带“令”字别名的词牌。可知“令”并不等于“小令”而是词牌的通称。

“引”望文生义,当是由某些词增字变化引申而得来的,一般比前词字数稍多,如《千秋岁引》就是由基本词《千秋岁》增字而来。

“近”与“引”同类。所谓“令”“近”“引”只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名称。有的“近”词比基本词长,如《诉衷情近》比《诉衷情》长。“近”词大都是中长调。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大都是长调词。如《卜算子慢》89字,《西江月慢》103字,,木兰花慢》101字,而它的基本词《卜算子》是44字,《西江月》50字,木兰花56字。“慢”是在某些基本词上的延长。有些慢词并不是由某基本词增加字句而来,而是与类似调名毫无关系的新调。可见“慢”字可有可无,其实“慢”也就是“词”“曲”之意。

其它还有“摊破”“减字”“偷声”“促拍”“转调”等名目,都是关于字句增减的术语。

三、词的特性与流派

词是一种美文学,它除了体现外在独特的形式美之外,在文学内质方面,更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具有与其它文体相异的独特丰神与韵味,它具有四大特色:

一是“情思细美”:词是一种美妙得宜,善能修饰的体式,它柔丽隽永,含思婉转,宜于抒发人心最细微的感情,能创造难以言传的意境,所谓“诗重于言志,词重于言情。”故有人认为词开辟了抒情领域的微观世界。

二是“体性阴柔”:清人毛稚黄形容:“词须一波三折,如‘妍女步春,旁去扶持,独行芳径,徙倚而前,一步一态,一态一变’”,使人浮想联翩,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另外悲愁、愤慨这种感情比之于快乐、欣喜具有更强的力度,更易引起人的创作冲动,也最能真切感人,动人心魄,令人回味。

三是“比兴婉曲”:词贵含蓄蕴藉,不是以直言、言尽为特色,而以委婉曲折、言尽而意不尽为优长。词中之比兴,不是指一般的比喻和起兴,而是“以一首词中形象的全体或部分,来暗喻作者所寄托的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深层意包蕴在表层意中。<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