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体格律诗词对仗的初探
格律诗词中的律诗分五律、七律、排律三种。其中五律八句、四联每首40字,按对粘律有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两种首不入韵的为正格。另两种首句入韵的为别格。七律也是八句、四联,每首56字同样有四种平仄格式。第一联又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或腹联;第四联称尾联或结联。排律就是律诗的延长,又教长律。其平仄形式全是按“交替律”“对粘律”排列而成的,排律最少10句,多至百句以上。
一首律诗共有四联,首联和尾联一般不要求对仗,而中间两联则必须用对仗或对联。“对仗”是近体诗的格律要素之一。律诗特别讲究对仗工整、自然。在其它文体中(对联、诗钟、骈文除外)对仗只是一种修辞研究,用亦可不用亦可;但在律诗中,则不仅是修辞讲究,而且是格律要求,非用不可。
一、什么叫对仗?
一般地来说,就是一联诗中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平仄对立,词性相对使之出现互相映衬的状态,这就叫对仗,也教排偶或对偶。现以杜甫《曲江二首》之二、三联为例:“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作分析,“江上小堂”与“苑边高冢”相对,状语对状语,“江”与“苑”名词对名词,“上”与“边”方位对立。这是标准的对仗句,习作实践中很难达到如此工整。名词相对,“小”与“高”形容词相对,“堂”与“冢”名词相对,“巢”与“卧”谓语相对同属动词;“翡翠”与“麒麟”,宾语对谓语,同属名词。这两句诗的结构,相应字的词性一一相对,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完全对应。
二、对仗的原则分类。
1、正对又可称为工对。
不但平仄、音节、词组、词性相同,还要分若干细类,小类与小类相对。因此正对两句相对要求十分严格,每一联二个分句之间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其思想内容是各自独立的,没有联系的,最多只起个相互补充、映衬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现实素材中,做到比较难,只可偶而为之,不可能都用工对。
2、 反对。
一是两个分句所用的词,除比较实在的名词以外的动词、形容词、方位词、副词都应取其反义相对,如:勤对懒、忙对闲、密对稀、苦对甜、上对下、高对低等。二是出句,对句的意义相反,使之有强烈的对比作用。例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寄严郑公》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便是。
3、 流水对。
又称“串对”“连对”,上下句有递接顺承关系,次序不能颠倒,如行云流水,自然入妙。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乌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便是这样的例子。
4、 宽对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即对对仗的要求,放的宽松一些。这十分适合初学对仗者,它便于发挥创作者的自由空间,渐少一些束缚。其具体要求为:
一是名词不拘小类,只要求名词对名词,其余均要求词性相对。
二是词组按其分类性质一一分别相对。
三是五、七言句中只有一个字对仗未工,全句可算作对仗工整。
5、 双声叠字对。
是用双声词(两字声母相同)、叠韵词(两字韵母相同)、叠字对,互为对仗。如许浑《寻炼师不遇》中“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与“参差”为双声词。又如朱淑贞《元夜》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缱绻”与“朦胧”都为叠韵词。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与“滚滚”为叠字对仗。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