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邓正明的家,满眼都是他早年创作的根雕作品。一件件树根经过雕刻,变幻出活生生的艺术品,他独具匠心,每每出精品,拿回金奖无数,至今担任中国根艺协会副会长。

  退休前,他是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的一名公务员。业余时间,他痴迷于钻研摄影技艺,独创花卉意象摄影,几十年如一日,艺术天赋加上勤奋创作,让他赢得了“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

  2005年,在一位年轻同事的指点下,加上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过十年中学语文教师,具备汉语拼音知识,他很快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和利用图片处理软件(PS)来处理数码照片。他知道,自己退休生涯将会忙碌而新奇:没有了在职工作的羁绊,能够挎着新购置的数码相机到处跑,一边玩摄影、一边玩网络……

    升华“意象摄影”

 在人气火暴的西祠胡同网站“中老年公园”版(网友都是中老年人),邓正明注册了网名“叶明9”,将他最得意的作品《高歌》上传。该作品是他对着一根何首乌的小藤拍成的,入选第十六届全国艺术摄影展览,并获2003年中国风光摄影铜牌奖,赴美国、加拿大展览。

 花卉意象摄影,一种“发现的艺术”,是邓正明独创并引以为傲的一种艺术表达。花卉这种摄影题材简单易得,庭院、公园、路边,俯拾皆是。但这不仅仅是一双眼睛加一双手再加一架相机的表达方式,“问题不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看出了什么”。和他过去在根雕领域的历程一样,他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花卉的美丽和奇幻,用摄影技术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呈现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美,不停地流动,跟随情境产生新的意蕴,在这一刻,或下一刻,他发现隐匿于其中的“花魂”、“草心”。他在湖北沙市中山公园的鹤望兰花芯内,发现了一只“蓝鸟”,拍得《腾飞》;荷包牡丹,因其花形似“荷包”而得名,他将一个个没有生命的“荷包”,看成一只只活泼可爱的“乌龟”,拍摄出激励人们奋发上进的《冲浪》;玄武湖月季花被他拍成了《雀之舞》……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在摄影比赛中获奖,2002年至2004年,他连续3年获“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并获2004年中国优秀摄影家十杰(提名奖)。他现为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

 如此美妙的摄影作品很快赢来了很高的点击率。他与网友互动,指点别人的作品,成为版内知名度很高的权威老网友。他还注册多个网络论坛,学习交流社会生活、兴趣爱好,发表自己的认知见解。

 他每天都花上两三个小时在互联网畅游。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制作底片翻拍仪的网页。他用胶片相机拍了25年的照片,积攒了成千上万的底片,虽没有统计过具体数量,但装了几大袋。要是能将这些底片用数字形式保存,那该多好呀!他非常兴奋,很快找来相关材料,制成了一个便宜而又实用的底片翻拍仪。利用这台仪器,他不停地工作,一摞摞的底片被拷贝到数码相机。

 除了摄影,他把大量时间用在作品的后期处理上。随着数码相机与电脑的普及,花卉意象的拍摄不仅变得容易,而且可采用PS技术,能方便地将同一幅照片根据自己的意图、构思,处理成不同色调、意境、风格的花卉意象作品。他拍摄的一幅题名为《期盼》的花卉意象摄影作品,是由一片马蹄莲的叶子自然形成的一只“仙鹤”,独立于黑色的背景之上,引颈远眺,似在思念远方亲人,又似在思念远方的故乡。

 刚退休时,他身体壮实,身高1.76米,体重78公斤,精力充沛。但后来因长年累月坐在电脑前,2011年,他竟患上了“坐骨神经痛”。那次,体检结果中的指标多项不好,仿佛他浑身都是病。他还差点患上青光眼。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积极治疗,他痊愈了,但也从此懂得,要珍惜身体,注意休息,再好的身体也经不起如此折腾。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外出拍摄上,这样既呼吸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也坚持了创作。

    路上的风景

 邓正明又挎上相机到处跑了。退休几年来,他先后购置四款数码卡片机和两款单反相机,莫愁湖、玄武湖、紫金山,他想去就去,白天在外游摄,晚上在家处理照片。

 2012年7月16日上午,邓正明到莫愁湖拍荷,见一朵飘落了几片花瓣的白色荷花,很像一只飞翔的玉凤,就饶有兴趣地拍了几张照片;可当他转到这朵荷花的背面,他眼前又出现了另一个画面:一只白鹭鸟,停立在荷莲之上。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将其拍摄下来。“这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在生命的某一时刻、某一地点,让我与她相遇,见证并记录了她生命的转化——就如‘化作春泥更护花’——即将飘落的两片白荷花瓣,化作两只洁白的玉鸟,高歌她母亲曾经的青春靓丽,梦幻般地进入了生命的最高境界——灵魂的升华。”他在西祠胡同网站“中老年公园”版上发帖写道。

 他想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力大不如从前,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爬山越岭,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他毕竟获得了以往从不曾有过的心得和感受,也因此觉得人生更加辽阔壮美。

 一张张风光照片在他手里诞生了。在桂林虞山,他将野花拍摄成了惟妙惟肖的“比翼双飞”;在首都北京,他将夜长城拍摄成活灵活现的“中华巨龙”;在山东曲阜,他将千年古柏拍摄成“中华图腾”;在新疆魔鬼城,他将两棵胡杨拍摄成“恐龙时代”;在甘肃敦煌,他将荒凉大漠拍摄成“湖心绿岛”……

 2012年四五月间,他跟随南京电视台《跟着大脚走》栏目,走进西藏。在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他感受了高深莫测的佛教文化;在南依沟、大峡谷、羊卓雍湖,他欣赏了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在海拔5190米的拉根拉山口、5013米的米拉山口,在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他经受了严酷的高原反应,挑战了身体的极限……满怀激情而去,平平安安归来,他不仅圆了今生的一个梦,而且用镜头将一路上梦境般的风景凝固成美好的画面,用2000多幅作品,再配上文字,在他的博客和QQ日志中发表16组图文,博得许多网友的赞赏和高度评价。这成为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延伸艺术生活

 邓正明“把玩”过根雕艺术,之所以说“把玩”,并不是说他浅尝辄止,而是说他不以名利为上,是随着自己的心性和艺术灵感去低调雕刻。2000—2001年,邓正明在南京清凉山公园举办个人根艺精品展,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观众的赞赏。

 一次摄影途中,他在夫子庙古玩市场闲逛,一只精致的竹雕笔筒吸引了他的目光。这种和雕刻相关的艺术又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那是只清代竹雕笔筒。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等人按当时的风俗,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郊外的兰亭苑溪水边,举行消灾除凶的“修禊”活动后,又举办了盛况空前的“曲水流觞”诗酒大会。这只笔筒的雕刻就表现了这次盛会的宏大场面和生动情景,竹雕艺人以高超的技艺,不仅将松、竹、柳、桐等树木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将高不盈寸的42个人物雕刻得眉目毕现、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兰亭雅集中“曲水流觞”的空前盛况,令人拍案叫绝。

 从此,他又开始收藏竹雕笔筒,并醉心于竹雕作品的研究,潜心写出鉴赏文章,仅退休后的第一年,就一连在《中国商报》和《中国收藏》杂志发表了几十篇。他把爱好上升到“品味”,赋予竹雕艺术品以新的生命。2009年1月,他携带收藏的代表金陵派竹刻艺术的10多个笔筒,参加了在爱涛艺术馆举办的“海峡两岸五地竹刻展”,受到各方好评。他和行家及爱好者交流,为竹雕这一艺术的发扬光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在他的QQ日志中看到,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随笔。“耐得住寂寞和烦躁的人,心态才会像淬了火的钢铁不易变形。”“等待的结果,要么使遥远变成希望,要么使希望变得遥远。”“温室中永远是春天,温室中永远没有真正的春天。”“善于幻想而不善于实干,或善于实干而不善于幻想,那么任何奇迹都不会发生。”“飓风过后,可发现许多坚实的东西。”这些岁月随想,是他历经沧海桑田后的领悟,是看遍人世变迁的深刻体察。

 在邓正明心里,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诗画。这位思维活跃、性格可爱的艺术家,将自己年轻时的工作状态与退休后的生活完美对接,用他的话说就是“圆满降落”,如今依旧平淡、乐观、积极向上。在网络发帖、发图片是他最快乐的事,得到大家的认可、欣赏和褒奖,他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他信奉“健康就是福”,知足常乐,享受生活。眼下他正在筹划写传记,出艺术画册。

 艺术是他个人世界的美好延伸,也是他退休生活的一帖营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