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因事回一趟尉氏老家,中途改道阮庄,拜谒了新修的阮籍墓地。

阮籍,字嗣宗,出生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祖籍豫东尉氏县小陈乡,系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首。阮籍墓位于尉(尉氏)、扶(扶沟)公路张市镇南门南侧两公里处路西。历史上中原历经黄河水冲淹,阮籍老坟被黄沙埋于地下,骨殖无迹可寻。上世纪80年代,在阮庄村东修公路挖路基时,意外挖出由清代三朝元老阮元书丹的碑刻一通,墓碑由青条石雕成,高约丈余,正文为:魏关内侯散骑常侍阮君嗣宗之墓。上下题款为:大清嘉庆十二年钦差兵部兼河南巡抚,提督军门实授浙江巡抚古尉氏阮元敬书。依据这通墓碑,阮姓族人开始在村北老坟地立碑祭祖,此举一呼百应,遍布世界各地的阮姓后裔纷纷赴阮庄寻根吊祭。据《八闽阮氏家谱》记载:阮姓发祥地原在陕、甘、青地区,周平王东迁,以阮国近秦为秦附庸,阮国君侯阮肥子誓不侍秦,弃邑奔中原,繁衍生息为望族,古有“陈留堂”“竹林堂”之说。至秦汉魏晋时期,阮姓先后由中原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三线迁徙,日本冲绳和越南的阮姓都自称其后裔。2009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访谈越南国会主席阮明哲,阮明哲自称信奉儒文化,是阮孚(阮咸之子)的后代。阮孚曾任交州刺史,其后裔为避朝廷内乱,多向越南境内迁徙。阮姓后裔一致认为:“天下阮姓,根在尉氏。”2008年3月21日,日本冲绳《阮姓我华会》会长真荣田世行和副会长真玉桥昭治专程来华,亲临尉氏县捐款175万日元,资助修建阮籍墓。随后,鄂、赣、皖3省16县,河南、广东、江西、浙江、四川等地的阮姓后裔,以及美籍华人和香港阮姓宗亲代表曾先后亲临尉氏县祭祖,捐款修建阮籍墓地。新修的阮籍衣冠冢占地约半亩,坐北朝南,中间以黄土堆起两米多高的圆顶墓冢,周围用青石块垒砌而成。墓地前耸立着由阮元书丹的碑楼,东侧的“阮籍墓”碑刻上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墓地前通道两侧,竖立着8通各地阮姓后裔祭祖的碑刻,肃穆而壮观。

离开阮庄,重返尉氏县城,在小东门南侧,平地耸立一方占地一亩大的黄土台,土台东依古城墙旧址,西伴波光潋滟的蓬池,远望甚为壮观。据传说,此处原系周幽王修建的烽火台,另说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子的点将台。历经千百年风剥雨蚀,高台早已褪去往昔的恢弘气势,长满生命力极强的刺槐,四围被慕名游人攀爬得光溜溜的。距今1800年前,活跃在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王戎、山涛、阮咸,时常聚集于野外竹林,对酒当歌,抚琴吟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其父阮是东汉著名“建安七子”中的散文家和诗人。阮少时曾拜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为师,饱读诗书,善作书檄,倚马千言,无所改动,后被曹操所用。阮生二子,长子阮熙(阮咸的父亲),官至武都太守、太子舍人。次子阮籍。籍3岁父丧。面对失怙不幸,阮籍在母亲的“鞠育劬劳,训督嘉勉”下,以“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的求知精神,效法春秋时期的颜回、闵子骞刻苦读书。及至成年,身为“魏关内侯散骑常侍”的阮籍,目睹司马氏操刀弄权废掉魏元帝,以及桀骜不驯的嵇康惨遭屠戮,作为亡国之臣,他不愿奴颜婢膝侍奉西晋小朝廷。为了全身而退,遂装疯卖傻,隐归乡里,每日对酒当歌,假痴不癫,醉酒后独立高台引颈长啸,傲视汉刘邦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黄土台因阮籍栖身长啸,而得名为“啸台”。

司马昭既惜阮籍之才,又惧怕其佯狂不羁,在欲杀不能的情势中,就替长子司马炎求婚于阮家之女,企图以“太师”身份将阮籍拉拢进幕府。阮籍闻悉此事,终日以酒相伴,酩酊大醉60日,随处倒卧于街肆,落下“酒狂”之名,终使司马昭无隙可乘。难得糊涂的阮籍在啸台上抚琴吟诗,以“小人计其过,君子道其常”来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他的传世之作《阮步兵集》,有很大一部分诗文是在啸台上即兴而就的,其五言律诗的独创风格,为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所用。阮籍在啸台上度过了忧国忧民、穷愁潦倒的后半生。

啸台不过一黄土而已,虽没有雕梁画栋的恢弘建筑和曲径通幽的风景,却因名人而名。古往今来,那些视权贵为粪土的文人骚客,慕名登临啸台,发思古之幽情。刘梦得有诗曰:“啸台数仞诗东城,晋魏名流啸此中。乱世全身唯醉好,平时爱哭为途穷。”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登临啸台,触景生情,吟诵出“阮生古狂达,循世默无言。犹余胸中气,长啸独轩轩”的千古绝句。

2010年秋季,适逢阮籍诞辰1800周年,世界各地的阮姓后裔,纷纷聚集尉氏阮庄和啸台祭祖,在啸台西侧的蓬池湖畔,重塑了阮籍雕像,刻碑文以示永久纪念,为啸台增添一道供游人驻足观赏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