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达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是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并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赛珍珠1973年逝世,享年81岁,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也是81岁。这里似乎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可比性,从中亦看出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林语堂与赛珍珠的交往,有恩,有怨,有佳话,也有遗恨。

 

相识与合作

1927年秋天,林语堂辞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之职务,到了上海,到蔡元培处求职,被聘为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还给他了一个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的头衔。精明的林语堂趁这个时机一边编书,一边写稿。他为开明书店编了《开明英文读本》一套三册、《开明英文法》一册、《英文文学读本》上下册、《开明英文讲义》三册。这些都是畅销书,书店赚了不少钱,他挣的版税也不少。林语堂还为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写小评论,一发而不可收拾,连写了160多篇,后结集为《小评论》上下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林语堂的英文小评论,引起了南京大学的英文教师赛珍珠的注意。赛珍珠是在中国布道的美国牧师的女儿,本名叫比尔·布克,1931年因写作反映中国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而蜚声世界文坛;译成中文出版后,又拥有了众多中国读者。赛珍珠对中国有好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想写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并涉及各方面的书。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还不透彻,便想找一个合适的中国人来写。

1932年,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名声大噪。《论语》的发行量仅次于《东方杂志》和《生活》周刊。1933年2月,国际笔会中心主席、英国著名剧作家、讽刺作家萧伯纳环球旅行,途经上海,由国际笔会中心仅有的四名中国会员之一的林语堂出面接待。林语堂邀集了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为萧伯纳举行盛大欢迎会,他主编的《论语》还出了萧伯纳专号。赛珍珠从南京来参加萧伯纳的欢迎会,在这个场合认识了她注意已久的林语堂,林语堂的流利英语和善于用幽默俏皮表达真情实感的才能,她十分欣赏。一天晚上,赛珍珠到林语堂的府上参加晚宴,席间她与林语堂谈得十分投机,话题涉及到某些在中国住了几年的西方人,回国后就以“中国通”自居,著书立说,此类著作充其量也不过是海外猎奇,对辫子小脚之类丑行的展览。宾主对此均表示不屑和愤慨。林语堂说,我倒很想写一本书,谈谈我对中国的实感。这正中赛珍珠下怀,二人一拍即合,当场敲定,林语堂成为赛珍珠策划选题的特约撰稿人。

1931年至1935年,赛珍珠的《大地》《孩子们》《分家》三部书接连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出版商约翰·黛公司的老版R·沃尔什的心仪。沃尔什开始追求赛珍珠,从美国一直追到中国来,当他听到赛珍珠说起这个消息,也鼓励林语堂写这本书。

1934年夏天,林语堂借到庐山避暑之机,耗时十个月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的书稿。赛珍珠读完书稿,拍案叫绝,惊呼这是“伟大著作!”赛珍珠与R·沃尔什结婚后,这部书稿成了她给新婚丈夫的最好礼物。1935年6月,《吾国与吾民》一问世,就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当年9月至12月连印了七版。著名杂志《纽约客》对该书的评论发得晚一点,不得不向读者道歉。一炮打响,使林语堂在美国读者中有了声望,赛珍珠夫妇认准了林语堂的学识和文笔合乎西方读者的口味,可以成为约翰·黛公司的摇钱树。因此,他们决定邀请林语堂到美国去专事写作。

于是,林语堂带着妻子廖翠凤和三个孩子,带了二十箱中国古籍,于1936年8月1日,登上了胡佛总统号豪华客轮,离沪赴美,作别上海。春风得意海浪疾,一夜看遍番红花,9月16日出版的《宇宙风》半月刊登出了他的《临别赠言》。

1936年,对于林语堂和赛珍珠,都是人生的转折之年。赛珍珠结束了她在中国的四十多年生活,回到了美国;林语堂41岁离故国,凭一纸护照到了太平洋彼岸。他没有加入美国籍,连绿卡也不办,却一住竟长达30年。也就是在1936年,二人在文坛上的角色也发生转换,赛珍珠由著作人变成出版人,林语堂由编辑人变成纯粹的著作人。

 

友谊与写作竞赛

林语堂到了美国,就住在赛珍珠夫妇的宾夕法尼亚州乡间别墅。两个家庭中西合璧,像是一个大家庭,经常在一起聚餐。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与赛珍珠经常用汉语聊天,廖翠凤给她讲中国故事,为她朗诵《水浒传》,赛珍珠一边听,一边用笔译成英文。两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关系十分亲密。

林语堂的二女儿亚娜(林太乙)上学时,美国同学常向她提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裹小脚?”“你身后怎么不拖一条辫子?”“你吃鸽子白窠(指燕窝)吗?”“你不戴碗形的帽子(指瓜皮帽)吗?”等等。亚娜回家说给父母听,林语堂感到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从中看到美国青少年对中国情况的无知、歪曲和变形。他决定写一本书,以东方文明的悠闲哲学来批评美国高度工业机械化所造成人的异化,为西方人生价值取向的弊端寻找疗救的药方,唤醒他们头脑中也曾有过却已失落的自然主义哲学精神。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的基础上,将其第九章《生活的艺术》扩展成书。1937年,《生活的艺术》由赛珍珠夫妇的约翰·黛公司出版。这次引起的轰动比《吾国与吾民》更大,比《吾国与吾民》更加畅销,不断重印,多达40版以上;英、法、德、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 18个版本也同样畅销。《生活的艺术》成为欧美各阶层男女老少的“枕边书”。

著作者林语堂与出版者赛珍珠接连两本书的合作非常愉快,约翰·黛公司大赚了一把,林语堂的版税也不菲,一家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得十分自在,但寄人篱下终不是长法,林语堂便搬家到纽约定居。  

1938年,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激励起林语堂转向长篇小说创作。林语堂下定决心,放弃翻泽《红楼梦》的打算,选取从义和团到七七抗战这段时间的社会生活为题材,精心构思两个月,于1938年8月8日开笔,经过整整一年的奋斗,于1939年8月8日终于写出了70万字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书稿,1939年仍由赛珍珠夫妇的约翰·黛公司出版。《京华烟云》的架构犹如《红楼梦》,也写了四大家族,写了一百多个人物,一出版就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仅抗战期间《京华烟云》在美国就销了25万部。林语堂接着仍写长篇小说,1941年的《风声鹤唳》,1953年的《朱门》,都是由约翰·黛公司出版的。

林语堂曾四次被提名参评诺贝尔奖,然而已是国际笔会中心副主席的他终未能得奖。林语堂用英文写的反映中国生活的三部长篇小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决不会比赛珍珠的三部曲差,未能入选,只能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对华人作家存在偏见。林语堂不服气,但也无可奈何。

林语堂在美国住了30年,用英文写了近三十部书。赛珍珠除了辅佐丈夫R·沃尔什做出版外,也在努力写作。林语堂与赛珍珠可以说在暗中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写作竞赛,其写作成就大小,思想艺术的优劣,难分上下,但的确具有可比性。

林语堂和赛珍珠是不同国籍、不同性别的一对很好的文友,然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毕竟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绝 交

林语堂与赛珍珠关系的破裂直至绝交,其原因是林语堂发明打字机,近因是研制打字机而破产,向赛珍珠告贷遭到拒绝。

1930年代初期在上海编《论语》《宇宙风》时,林语堂经常翻阅英文版的《机械手册》,有时间就画打字机的结构草图,他要革掉带一大盘笨重铅字的老式中文打字机的命,想发明一种最精巧、最完美的新式中文打字机。到抗战胜利后,功成名就的林语堂一门心思研制起中文打字机来,不惜将所得版税的全部积蓄投入其中,终于在1947年研制出一部每分钟能打50多个汉字、与英文打字机一样大小的打字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文打字机。有了样机,他到处推广,几经周折,麦根塔公司打算购买样机,但造价太高,不能投入批量生产。尽管他申请了专利,但无法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就无法换回他投入的10万美元的成本,林语堂因此倾家荡产,连家庭的日常生活也维持不下去了,万般无奈的林语堂硬着头皮向赛珍珠告贷。他完全没有想到,将他引入美国、与他有十几年合作、有深厚交情的赛珍珠与往日判若两人,见死不救,断然拒绝。

林语堂恼火了,愤怒了,立即向赛珍珠清算版税,索取版权。按美国的出版法,出版商要向著作者支付百分之十的版税,而赛珍珠出版他的著作都是给的百分之五的版税。赛珍珠拒绝林语堂清算版税收回版权的要求,并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说:“你的父亲是不是疯了!”

一不做二不休,要翻脸就翻脸,林语堂请律师打官司,要与赛珍珠对簿公堂。经朋友汉克·荷兹夫妇调解,约翰·黛公司才将其著作的版权归还给林语堂。

闹翻后,赛珍珠看望过林语堂一次,其实是探听虚实,看他混得怎样。林语堂没有因此而恢复与她的交情。

当时约翰·黛公司还在发行《朱门》一书,普兰蒂斯——藿尔出版社乘虚而入,找到林语堂说,无论你写什么,我们都愿意出版。林语堂写了《远景》一书, 1955年由普兰蒂斯——蕾尔出版社出版。从此,林语堂与赛珍珠的关系完全破裂。

1954年10月,林语堂应邀去新加坡出任南洋大学校长,曾打电报向赛珍珠告知行期,赛珍珠不仅没有前来送行,连电报也没回。如此情断义绝,林语堂终于说出了关键性的一句话:“我看穿了一个美国人!”当然是指赛珍珠。

赛珍珠与林语堂的关系,按中国衡量友情的标准,应是知音、知心,但不是知己。他俩能共欢乐,但不能共患难。他们的关系破裂之后,像两条河流分开流去,再也没有汇合过。

林语堂于 1966年移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病逝,遗体运回台北安葬,享年 81岁;赛珍珠1973年去世,恰好也活了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