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和社会资源为基础,构建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机构养老服务为辅的养老格局。这种养老形式不仅惠及社区所有老年人,而且老干部作为老年群体的一部分,得到了组织上和社区的双层关爱。
走进上海杨浦区延吉社区,感受多样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4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杨浦区延吉社区,正赶上每周五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日”活动。步入近5000平方米的社区睦邻中心,各种设施和服务项目应有尽有,室内室外老年人正在享受着便捷周到的服务。理发厅排满了前来理发的大爷大妈,室内服务项目还有测血压的、修雨伞的、修小家电等。室外的服务包括修鞋、修各种炊具、磨剪子磨菜刀等。室外健身场上大妈们正在排练绸带舞。
可以说,老年人足不出社区,日常生活所需就能得到解决。“社区志愿者服务日”活动作为上海市做好居家养老工作的一个缩影,展现出了全市居家养老的良好基础和社会氛围。
上海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起步于2000年,2004年养老服务补贴经费开始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60周岁以上、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包括服务补贴对象和自费服务对象。政府在居家养老政策实施上因人而异,对三无、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高龄、生活困难的老人,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则实行优惠抵偿的市场化服务。上海市相继出台十多项政策指导和规范居家养老工作的意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定位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就近、上门、日托和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整合辖区资源,设定服务设施和项目首先考虑老年人需求
延吉新村街道辖区范围小,人口密集,达9万人左右,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口2.23万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9.39%。街道积极争取区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借势借力联手联动,整合辖区内的场地资源,采取租赁等方式整合资源用房一万多平方米。已建成三个近5000平方米功能多样、设施完善的延吉睦邻中心。在睦邻中心设定服务设施和项目时首先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建成老年俱乐部、星空剧院、健身房、图书馆等十几个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为社区老年人休闲娱乐、修身养性、交流活动等提供了公共平台。为社区老年人开放助餐中心、日托中心、日间生活照料站、心理咨询站、娱乐康复站、卫生医疗站以及电脑课题、书画班、戏曲班等。同时,还开通了“96890”生活服务热线。2011年,建立了上海市第一家“延吉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并从规范和创新社区志愿者服务内涵上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
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强化自治优势,不断推进居家养老工作
延吉社区睦邻中心在管理和运行模式上,脱去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作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和文化需求。2011年,街道投资了300多万元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对新入住的公益组织进行孵化,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公益性的组织,使之成为社区培育社会组织的孵化点。目前,社区服务中心已引进和孵化12家社会组织,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同时,通过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招标、公益创标等方式,使政府的购买服务在项目立项和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建立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工作进行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老干部作为老年群体的一部分,利用社区资源做好服务管理工作是必然发展趋势。上海市在推进利用社区资源服务老干部工作中,主要采取依托社区党建网络化建制,实行条块部门协同共管;利用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实行资源互补共享,优先服务;依靠“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加大人财物投入;发挥老干部部门的主体作用,实行联系指导,转变作风;借助媒体力量,注重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在利用社会资源的普遍性、推进“四就近”工作,帮助老干部逐步融入社区的过程中,他们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疏通引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着眼整体推进;创新思路建章立制,加快融入社区步伐;发挥老干部优势作用,服务社区优势互补。在广开思路、大胆创新、夯实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服务的基础工作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逐步建立区县、社区、居委会三级组织网络,在老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增设老干部科挂牌办公;在社区卫生医疗部门专设老干部就诊的科室和窗口。按老干部每人每年200元标准下拨专项经费给社区,实行专款专用;在帮扶过程中,通过社区党支部把居民组织起来,与老干部一对一结成帮扶小组。
量血压
磨剪子磨刀
沪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