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号,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那么这个新型的城镇化,是怎样的一个城镇化?它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新未来呢?

以往的城镇化问题在哪?

首先,“城镇化”我们讲了很多年,但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很多人的感受可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必急于回答,不妨先来看看已有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我国城镇化集中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取得的成就也举世瞩目。然而,从过去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及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其实更多地走的是一条“城市化”之路。一字之差,实际上把很多问题掩盖了。而现在提出“新”,必然是要对“旧”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和纠偏,或者至少说明我们过去的路,已经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原来的城镇化之路存在哪些问题?本次的《规划》,进行了深入剖析。

《规划》从现实出发,概括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等6个方面的问题。而综合起来看,其实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地的问题,户籍的问题和城镇化效率的问题。这是以往城镇化最突出的问题。

地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城镇化率到2013年已经达到53.7%,但这只是笼统的概念,我们现在只是很多人进入了城市,但并不是真正的城市人。这些年形成的城市,都是把农村的土地剥夺后建设一个城市,但这基本都是行政力量推动的,设立了以后这些城市是空的,因为本质上是农村、没有产业,怎么办?于是搞开发区。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政府低价购买了农村土地,建了大批空旷的商业区,人口密度却很低,或者是将地高价卖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建成房子高价出售,农民买不起,便被甩在了后边而没有变成城市人,成了“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

户籍的问题:也即是身份的问题,农民没了土地,便会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但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城市并没有接受他们,他们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如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们看到江西的女孩申请在上海读书的权利时,上海人民称她是“蝗虫”,当在北京打工的人,都已经在那长期居住了,他们还只是“暂住者”,他们的子女必须回到原籍去高考。

城镇化的效率问题:在各地的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反观我们身边,深有感触:建筑在拆了建、建了拆地造城,且千篇一律,没了历史文化特色;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城市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动不动就陷入瘫痪;城乡的利益失衡格局,带来各种不便、各种利益保障缺失。

新规划,新在哪?

我们再来看看新型城镇化规划。本次出台的三万余字的《规划》应该说是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定义,提出的目标做法,很有针对性也很具体。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条主线、四大任务、五项改革。

一条主线,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四大任务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五项改革是:资金保障、土地管理、城镇住房、统筹推进人口管理、生态环境保护。

从主线、任务和具体改革着力点,我们也能看出新规划的亮点与新变化。

有序推进,量力而行。改变了以往那种火力全开的速成思路,提出要量力而行,严防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并提出具体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以人为本,注重质量。《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具体做法是: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

回应关切,差异落户。《规划》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根据人口数量有序、合理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市场主导,成本分担。《规划》提出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把城乡、政府、企业和个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强调生态,注重人文。也即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同时对中小城市、小城镇、城市群的重点培育、推进智慧城市、发觉城市文化资源等,实际上是对过去发展思路的纠偏与反思。

新指向与新未来

那么新规划的亮点以及目标、落实办法最终指向的是什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过去的城镇化之路,比如对农民来说,一般是政府低价获取农民土地,以土地和税收补贴方式招商引资做大经济总量,以推高房价来拉高地价进而获取更多卖地收益和房地产税,其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又通过户籍隔离来减少公共服务支出。这样最终导致的必然是利益团体愈坚固,对弱势群体愈不利。最终导致利益失衡,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

而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调整,会产生一部分净利益增量。比如农地流转产生的规模经济,农村农民身份向城市工人身份转化所带来的收入增长,都可视为净利益增长量,这部分只要确保让农民得到,就能防止农民利益受伤害。同时,新型城镇化,既要放弃土地财政,又要增加对“新市民”在教育、医疗、社保方面的支出。从农村来的人在城市可以就业、能安居乐业,而安居乐业的最关键之一就是住房、抑制甚至降低房价,这就必然会引起更剧烈的利益调整。所以新规划所最终指向就是新的、更合理的利益分配。

最后,我们再回归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化?应该已不再难以理解:如果说过去的城镇化是让“农民进到城里”,那么现在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道路,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成为城市市民,并更好、更幸福地生存和发展”。而这个新出台的《规划》则就是对未来期许的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