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到沈阳机务段采访,一提到谢志强的名字,几乎是老少皆知,家喻户晓。这倒不是因为他长得魁梧憨厚,洒脱委和,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既踏实又敬业的人。他十几年如一日,起五更爬半夜,披星戴月,刻苦读书,潜心钻研技术业务,并终成正果,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国家高级技师”、“全路技术能手”、“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火车头奖章”等荣誉称号。谢志强的事迹很生动,也很感人,然而又有谁知道为此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呢?!
故事还是让我们从1997年说起。那一年,对于年仅18岁的谢志强来说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怀着难以割舍的心情告别了大连司机学校,兴高采烈地来到沈阳机务段当上了一名学习司机。“书中有黄金,只待掘金人”。谢志强知道,仅凭在学校学到的那一点书本知识,肯定是不够用的。因此,他决定从上班第一天起,便一边向师傅学习技术,一边继续学习乘务理论,与《技规》、《行规》等专业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走到哪带到哪,朝夕相伴,形影不离。休息时,便乘中,吃饭后,睡觉前,他都能见缝插针,翻上几页,背上几段,日积月累,一点一点地实现着他的掘金梦想。
谢志强还努力向实践学习。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他都会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谢志强还常常在七八十度的高温机械室里苦练过硬本领。汗水浸透了他整个衣裤,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可他全然不顾,象没事人一样照常演练下去,直到完全达标才肯罢休。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谢志强对技术和业务的态度是既有耐心又有恒心,所以他当学习司机仅两个月,就被提升为副司机。然而,他并没有停止追赶太阳的脚步,而是继续废寝忘食地钻研技术业务。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驾驭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8年,在段、局技术业务选拔赛中,谢志强开始崭露头角,彰显王者风范,他攻城拔寨,连闯三关,关关第一,最终在全局30多个机务段参加的决赛中拔得头筹,获得状元称号。
谢志强不仅自己刻苦钻研技术业务,还能帮助工友们攻克技术难关。1999年,在沈阳机务段毅然决定用科技含量更高的4D型机车取而代之4B型机车。为了尽快掌握新车型的技术特点,段专门成立了机车转型攻关小组。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谢志强针对攻关小组个别成员业务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分别采取了“吃小灶”、“出小操”等单兵演练的办法,实行面对面、手把手、一帮一地帮教。他的这种“怀之专一,因人施教”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工友,也物化了机车部件,它们好像也有灵性,人机配合得天衣无缝,108台新型东风4D型机车全部上线运行,没有发生任何机车故障。为了确保列车运行既快又稳,谢志强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把JZ——7型制动机的书籍翻了一遍又一遍,深钻细研,把其中知识要点分解成挂图与实物逐一对照,把70多个零部件反复拆装演练,使之烂熟于心,进而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有耕耘,就有收获。2000年初,21岁的谢志强被破格提拔到司机的岗位,成为当时段上最年轻的“大车”。角色的转换并没有让他心满神飘,相反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担当的沈阳至长春间
按理说,凭谢志强现有的技术和能力,当一个火车司机应当是手拿把掐的了,然而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知识在老化,社会在进步,铁路在飞速发展,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必然被淘汰。于是,他毅然决定从2001年起,首先用3年的时间攻读北方交大机车车辆专业共14门功课的大专课程。毕业后,又拿出两年时间攻读大本课程。五年啊,1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其中的甘苦是不言而喻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历尽千难万苦,百般折磨后,谢志强终于攻下包括最难啃的高等数学在内的总共16门大学本科课程。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报名参加了动车司机的培训和考试,结果同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评,于同年9月正式担当沈阳至北京的乘务工作,开始了他人生中又一个里程碑的转换。
清代学者魏源说:“志士惜年,贤人惜月,圣人惜时。”虽然谢志强算不上什么圣人,但他却象圣人一样惜时如命。铁路在飞速发展,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地飞跃。这一切也使谢志强经历了一次次整体意义上地提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技术和才能也获得了一次次蒸馏和升华。是啊,谢志强就是这样一个人。十几年来,为了追赶太阳的脚步,他总是分秒必争,昼夜兼程,驾机总共跑了近80万公里的路程,绕地球整整20圈。然而,对于闪光的过去他并不满足,他说,一个人活着,就像一架机器,只有高速运转,活得才有意义。谢志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不论做什么,他总是在高速运转,不断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