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且也是关爱家人、敬老尊老的典范。他一生珍视亲情,对家人关爱呵护,为人们所熟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他的大家庭里,还有一位特殊的成员——他的继母夏伯根。

夏妈妈,留下来吧,我们一起生活

四川广安协兴乡牌坊村,是邓小平同志的故居。邓小平少小离家,投身革命,后来双亲皆已亡故,只剩下一位未曾见过面的继母和同父异母的两个妹妹。这位继母夏伯根只比邓小平大5岁,是船工的女儿,从小跟着父母行船,性格坚毅,豁达能干。她十几岁时出嫁,但不久丈夫病逝,后来再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并生下了邓家最小的孩子——邓先群。夏伯根和邓绍昌结婚后,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不仅要养育自己所生的女儿,还照管丈夫前妻所生的儿女,把一个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1936年,邓绍昌去世,夏伯根独自带着几个儿女艰难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邓小平派人将舅舅淡以兴和继母夏伯根从老家四川广安接到重庆。夏伯根只拿了一个随身的小包裹,锁上家门到了重庆。甥舅见面,淡以兴向邓小平介绍夏伯根:“贤娃子,这就是你后妈,是她给你爹披麻戴孝送终的。你爹死后,你家全靠她撑起来的。”听着淡以兴的夸奖,夏伯根不好意思起来,局促地笑了。邓小平看着这个衣衫整洁、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农妇,高兴地说:“夏妈妈,留下来吧,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我们给您养老。”

邓小平的这番话让夏伯根没有料到。来重庆的路上,她还在忐忑身为大西南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的继子能不能认自己这个后妈。没想到初次见面,邓小平就提出让自己留下来,还说要给自己养老,夏伯根惊讶之余喜极而泣。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帮夏伯根擦去脸上的泪水,说:“留下吧,您为邓家辛苦了,也该享享福了。”从此,夏伯根一直和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

              不辞劳苦,继母成了家里的“特等功臣”

夏伯根刚和邓小平一家一起生活时,邓小平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卓琳任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他们的大女儿邓林9岁,大儿子邓朴方6岁,二女儿邓楠5岁,后来又有了邓榕和邓质方。邓小平和卓琳每天忙于工作,夏伯根便忙于照管孩子们。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新来的奶奶,总是身前身后地跟着她,一口一个“奶奶”地叫,邓小平和卓琳便也跟着孩子们喊“奶奶”。家里的大事小事,包括需要置办什么东西,给孩子添置什么衣服,卓琳也都和夏伯根商量,听取她的意见,一家人相处得毫无芥蒂。

1952年,邓小平调到北京工作,要举家迁往北京。“我也去吗?”夏伯根问小平夫妇。“怎么不去?”卓琳拉起老人的手说,“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一起。”

到了北京以后,邓小平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卓琳便带着夏伯根和孩子们逛了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遇到熟人打招呼时,卓琳总是主动拉着夏伯根向对方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的婆婆。”邓小平刚接手新工作,非常忙。每天天不亮,夏伯根老人便做好了全家人的早饭,然后招呼孩子们穿衣吃饭。等到一家人出门后,老人便又忙乎着准备中午饭、晚饭,让家人一回来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夏伯根老人亲手带大了邓家的几个儿女以及几个重孙子,不仅生活方面不让小平夫妇操心,而且老人坚强正直、明理豁达的性格也影响了孩子们。看到孩子们在老人的操持下健康成长,小平夫妇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更对老人视如亲生母亲。小平夫妇经常对孩子们说,奶奶原来撑起了广安的那个家,现在又撑起了这个家的半边天,是邓家的“特等功臣”。

邓小平非常关心继母所生的两个妹妹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两个妹妹到学校学习,还对她们说,多学习知识,准备以后参加革命工作。在生活困难时期,邓小平还把妹妹的孩子接到北京抚养,以减轻妹妹的生活负担。

艰难岁月,一家人不离不弃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邓小平向组织上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继母同行。继母已年近七旬,留老人独自在北京或送她回四川老家,小平夫妇都不放心。组织上同意了邓小平的要求。在江西,他们住在原南昌步兵学校“将军楼”的二层一隅。每天上午,邓小平、卓琳步行去工厂做工,夏伯根老人在家操持家务。

邓小平一家的行动自由被限制了,生活也变得捉襟见肘。卓琳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管家的事逐渐移到女儿邓楠手上,而奶奶成了她的顾问。一大家人的生活费,邓小平每天必抽的香烟,每月接济老家舅舅的费用,这些开销使卓琳和女儿不得不精打细算起来。卓琳怕夏伯根老人产生自己是累赘,要回广安老家的念头,便不等老人开口,就劝慰她说:“妈,现在日子虽然有点紧,但您千万不能苦了自己,更别想着回老家去,有我和小平在,您什么都不用操心。”

老人很感激儿子、儿媳对自己的爱护,看着家里有困难了,她也不忍离开。缝补浆洗、吃穿用度,老人比以前更操心了。看到很多夫妻为了自保纷纷与对方划清界限,甚至离婚,老人对儿媳说:“卓琳呀,你可要清醒呀,你和希贤(邓小平学名)夫妻这么多年,是了解他的,可不能犯糊涂呀!”卓琳理解老人的担忧,笑着安慰老人:“怎么会呢,放心,我不会的。”听到卓琳的亲口保证,老人如释重负:“我就知道你不会,你和她们不一样。”

在江西,虽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但是,小平夫妇不许老人干重活累活。他们夫妇的工资停发,每月只有20元的生活费,还想省下点钱给孩子,日子着实困窘。于是,一家人便在住处附近的一块空地上开荒,种了辣椒、茄子等各种蔬菜,又圈了一块地养了几只鸡。夏伯根和邓小平挖地、锄草,患有高血压的卓琳坐在小板凳上捡地里的石头。地弄好了,他们又向当地老百姓要了一些种子种下。在邓小平的饮食中,酒和豆瓣酱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但在当时却缺少供应。婆媳俩反复试验,琢磨,终于制出了邓家的酒和豆瓣酱。在艰难的岁月里,一家人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迟暮晚年,卓琳陪继母走过

1973年,中央通知邓小平返京工作,夏伯根也一起回到了北京。此时,老人一手带大的邓家第三代已长大成人,孩子们的婚姻大事小平夫妇也和老人商量。邓家有了第四代以后,全家人开始称老人为“老祖”,已是满头白发的“老祖”仍不辞辛劳地照顾着重孙们。小平夫妇和孩子们劝她注意休息,她却总是乐呵呵地说,从小劳作惯了,真让自己闲下来恐怕身体反倒要出毛病,再说,现在能看到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心里舒坦,能带带重孙子,是自己的福气。

邓小平退休后,夫妇二人和“老祖”过起了含饴弄孙的闲暇生活。后来,年事已高的夏伯根老人因为老年痴呆变得神智不太清楚,但她依然惦记着小平的身体。邓小平晚年因病住院,老人便总是问孩子们:“宝忠回来了吗?”张宝忠是邓小平的老警卫员,老人知道,只要宝忠回来,小平就没有大事。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似乎是有某种感应,已经不怎么认得清人的夏伯根老人自那天起开始不吃不喝。几天后,卓琳在女儿的陪伴下赶往医院,来到老人的床边,刚刚送走丈夫的她,要竭尽全力留住婆婆。“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个都活不成。”卓琳牢牢记得在江西时丈夫说过的这句话,紧紧握住老人枯瘦的手。

老人剩下的年月,是在卓琳的陪伴下走完的。4年后,邓小平忌日的第二天,夏伯根老人辞世,享年101岁。2009年7月,卓琳也走完了她的一生。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记录着邓小平的这样一段话:“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邓小平的许多谈话看似信口说来,其实都是有感而发,这段谈话亦是如此。在对待亲情尤其是尊老敬老方面,邓小平同志为世人作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