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独居、空巢老人养老难问题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与“延迟退休”引发的舆论冲击波一样,热议“以房养老”的背后,透射出公众的养老焦虑——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到底能不能在已经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稳稳撑住?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使得“以房养老”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以房养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不久将出台。但是,在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已经有一些老人选择用房子作为资源,为自己的养老提供经济保障。
“租房养老”有家不能回
“想回家,可家给人占了。”北京市密云县一家社会福利中心里,80岁的王敏(化名)时而想起自己已出租半年的房子,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墙壁念叨。
对这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来说,福利中心这个十来平方米、拥有独立卫生间的单间并不算狭小,食堂的伙食也比较丰盛。但王敏说,每逢年节,她只想回到自己住惯了的小屋里,下一碗热乎乎的面条。
王敏是低保户,子女都在城区工作,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她都是一个人在郊区生活。近几年,她逐渐需要拄拐杖走路,眼睛也变得不灵光。去年起,独居的王敏连续出现了几次忘记关火、关水龙头的“事故”,引起了儿女们的关注。一次家庭会议之后,“入住养老院”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一致通过,也包括王敏本人。
王敏住的养老院是单间,每月加上吃住大约2000元。她原先在密云的房子大概50平方米,中介报出的租价是1500元。“把房子租了,加上低保金,正好合适。”王敏一开始想得很乐观,儿子也按照她的想法,将房子租了出去。
从去年的中秋节起,王敏开始后悔。“别的老人都有家回,我呢?”中秋节放假的前一天,王敏搬了个小板凳,独自坐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晒太阳。儿子开车来接她,王敏哭了。“我想回自己家。”
在王敏的执意要求下,儿子王先生开车带着她,到王敏家楼下转了转。“我想进去看看。”面对母亲的要求,儿子对她解释,房子租给别人就是别人家了,不能随便进,门锁也换了。
“住儿女家和住自己家不一样,老了就希望能放松,能自由。”王敏表示,她已经和儿女们商量过,房子租一年便不再出租了,让她能够“有家可归”。
“以房养老”遇冷
早在2007年,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就曾试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然而数年过去,申请成功者寥寥无几,这项养老新举措也不得不悄然停止。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在一个座谈会上表示,真正符合条件的老年申请者很少,一是房产非老年人独立自有,二是子女有分歧意见,三是家产传后的传统观念最后占了上风。
难题一:“倒按揭”年限难送终
上海2007年推出的“以房自助养老”模式,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自有产权房屋出售给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由公积金管理中心再将房屋返租给老人,出售房屋所得款项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证金及相关交易费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业内认为这种做法类似于“倒按揭”。
自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真正的“倒按揭”。老年人将房屋产权作抵押,在一定年限内按月从金融机构领取现金,相当于金融机构通过按月付款的方式,购买了房屋产权。一些银行也在上海进行了相关尝试。
不过,两种办法都不太受欢迎。一方面,除了“70年产权”这一绕不开的问题,房价波动和物价指数的影响也加大了“以房养老”政策的实施难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持有房屋的老年人并不认可这些模式。
70岁的刘阿婆觉得,“以房养老”这个办法很不现实,“我和老伴就只有一套房子,是要自己拿来住的。如果卖了,万一将来有什么意外,我们岂不是要住到街上去了?”刘阿婆的老伴则认为,老两口身体都还不错,而银行“倒按揭”的年限,不一定能给自己和老伴养老送终。
难题二:房屋产权不独立
快要迈入60 岁的赵伯伯是返沪知青,在一个小区当保安,面对“以房养老”这个话题,他有另一种烦恼,“我这个人算运气不错,买房子比较早,当初房价也不是很贵。可我儿子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结婚的时候,自己买不起房,我们老两口也没办法帮他多少钱,现在儿子媳妇孙女都跟我们住一起。我出来打工也是为了多赚点钱,多少贴补一下我儿子,还说什么‘以房养老’啊。”
专家表示,“以房养老”要实现,需要3个条件。首先,老年人拥有对房子的产权,才能有出租或者抵押房屋的权利;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使得房屋的出租或者抵押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再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适中。
而这些条件中,除了第一条,赵伯伯都不符合。此外,还有一些老年人,他们的房产与子女共有,而子女往往也不赞成,因此,“以房养老”对他们来说,就更加遥不可及。
难题三:“房子就是要给子女的”
在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之一陆家嘴附近,分布着众多“老公房”组成的小区,这些小区中,随处可见白发苍苍含饴弄孙的老年人。炎热的夏天夜晚,这些老年人常常会聚集在小区中活动区域的长椅上,一边摇着扇子,一边闲谈。听到记者抛出的“以房养老”的问题,多数老人的表情就好像是看到了天外来客。
“房子就是要留给子女的……”,“哪有不给自己子女反倒把房子卖掉的啊……”一位阿叔告诉记者,养老不止是钱的问题,“我钱不多,也够用了。我更希望的是儿子女儿对我好,常来看看我,现在他们都对我很好啊。如果我弄一个什么‘以房养老’,估计也不会拿到很多钱吧,倒让子女多心,影响亲情了。”
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房子到养老机构,很大程度上还和目前养老机构不够完善有关系,因为老人在那里生活找不到家的感觉。另外,上海市人大代表姚俭也曾在相关研讨会上提出过“以房养老”的“操作断层”问题,他说,法律和制度未完善,“以房养老”模式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民政局、房管局、人社局、金融和保险机构等多个部门协调,并一起制定具体的政策和细则才可能得到推广。
各地声音
“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
沈阳市民宋岩:我的父母要是选择“以房养老”,我肯定支持啊!增加点收入,用充足的金钱、大量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很好。
湖南退休干部李云林:房子可是家里的重要财产,随便交给谁能放心吗?再说,一抵押就是十年、二十年,这家企业能正常运行多久还不知道呢!万一把房子抵押给他,机构把房子卖掉卷钱跑了,上哪儿找他们去啊?
北京70多岁的张桂玲:我自己就有一套老房子,将来还打算留给孙子结婚用呢。养老金少,自己生活差点、吃点苦不算啥。北京现在房价涨得这么快,有房子还是留着比较合适。不然孩子们还得交高首付去买房,贷款了还得给银行高利息。
结束语:在公共财政无力解决所有养老问题的现状下,将老年人的资产通过配置成为养老资源,不失为解决养老难题的积极补充。“以房养老”创意不错,操作起来却不易,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读者们对“以房养老”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来信探讨,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