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陶玉玲,很多人并不陌生,她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的一大批栩栩如生的银屏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的春妮和电影《柳堡的故事》中饰演的二妹子,至今令很多人难以忘怀,以至于一提起她,耳边就会响起电影《柳堡的故事》中那脍炙人口的插曲——“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哪,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

一部电影,声名鹊起走进千家万户

陶玉玲1934年出生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江苏镇江,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蹦蹦跳跳,尤其对文艺表演有一种特殊情感,年龄稍大一些后便萌生了将来做一名演员的理想。1949年镇江解放不久后的一天,当地上演舞台剧《白毛女》,陶玉玲看了演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上受到教育的同时,当一名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影响更多人的想法越发强烈。恰在这时,华东军政大学招生,陶玉玲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去报考,她靓丽的容貌、清纯的气息、机灵的反应、大方的表演,一下吸引住了考官,最终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学员。入学后,陶玉玲知道这是迈向演员之路的第一步,因此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快在同期入学的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1952年一毕业便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做了话剧演员,圆了自己的演员梦,也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

陶玉玲与大银幕结缘,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柳堡的故事》,导演王苹安排人到处找饰演“二妹子”的演员,一直没找到合适人选。一天,小说《柳堡的故事》的作者胡石言和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编剧黄宗江到南京军人俱乐部看话剧演出,两人一起相中了舞台上的陶玉玲,觉得她从容貌到气质都非常适合演“二妹子”,便向王苹导演推荐。王苹见到陶玉玲的第一眼感觉不错,一番考察后,认为挺合适,便大胆启用了她这个从没演过电影的新人。1957年影片一上映,“二妹子”立即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陶玉玲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一举成名。

此后几十年中,陶玉玲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幸运的人》《无悔的忠诚》等众多影视剧中相继塑造了一大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银屏形象,特别是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后,演艺事业有了更大发展,曾两次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女演员奖”。

一个决定,花甲之年投身青少年思想教育

1995年陶玉玲离休了,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她还经常参加影视剧的拍摄,只是因为年龄关系,饰演的母亲形象多了起来,其中不乏现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的母亲。拍摄中接触的真实故事多了,走的地方多了,陶玉玲渐渐发现,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生活很苦,求学相当艰难;同时她还发现,一些地方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一些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矛盾,不少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出现问题引起的,更有一些青少年,由于缺少关爱和应有的教育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让身为母亲的她颇受触动,很快产生了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想法。“自己仅仅是个演员,怎么去做呢?”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陶玉玲的脑海中。

一天,陶玉玲应邀参加一个名人聚会,聚会期间,听说北京有一个“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其主旨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尤其一些知名人士,在青少年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失足犯罪的青少年回归社会,为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做贡献。他们创造的“利用名人效应,讲伟人故事,促青少年励志”的工作方法,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获知这一信息,陶玉玲心中一动:“自己也算有点知名度,如果能参加这个协会,不正好可以实现为青少年做点事的想法吗?”想到此,她立即与“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取得了联系,并参加了该协会,受到会长魏相如的热烈欢迎,并请她担任了副会长。

 从此,陶玉玲只要不外出拍戏,便积极参加协会活动,经常到幼儿园、大中小学校给孩子们讲伟人的故事,讲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陶玉玲拍《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夏明翰》等影片时,掌握了不少革命题材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她就用通俗的语言讲给青少年们听,因为拍过这些电影,所以她讲起来既生动又有画面感,很受孩子们欢迎,许多青少年说:“听陶奶奶讲故事,就像走进故事中人物身边一样!”

20037月,为了表达对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的首都监狱、劳教干警的崇敬之情,协会邀请部分著名文艺工作者举办了一场慰问演出。当通知陶玉玲时,她和老伴正在上海,她当即买飞机票只身返京参加演出。

20038月,当时协会得知北京市宣武区有19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考上大学,因经济困难面临失学之际,协会立即决定动员全会成员捐资,一般都捐百元、千元,而陶玉玲接到通知后,带头捐款一万元。多年来她捐款助学、助困是最积极的。

陶玉玲帮教青少年,特别注重方式和效果,既有娓娓道来的讲述,也有振聋发聩般的教诲。不久前她与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的同仁们到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园监狱开展帮教活动,面对年轻的服刑人员,她高声说:“希望你们珍惜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你们要知道,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关心着你们,关爱着你们,一刻也没有抛弃你们,你们务必好好改造,脱胎换骨,争取早一天走向新生……”说完她提议服刑人员和在场的领导、管教干部一起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仅寥寥数语、一首歌曲,便深深打动了每个年轻服刑人员的心。

2014年,在“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陶玉玲应邀参加了北京市关工委、市关协、中联国兴书画院联合举办的慰问首都监狱干警、帮教服刑人员暨《中国梦·守护明天》大型文艺演出。80岁高龄的陶玉玲表演了配乐诗朗诵《高墙内闪光的警徽》,朗诵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充满激情,触动着服刑人员的心灵,使服刑人员深受教育,使干警们感到无比温暖。

一份真情,不计得失为关心下一代做奉献

多年来,陶玉玲对关心下一代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她听说“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织了“山花工程”,便主动要求入会,并担任“山花工程”爱心大使,不断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奔走募捐。

在全身心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老本行,通过影视作品为青少年们多做些事情,一直是陶玉玲注重的形式。她认为,影视作品直观、感染力强,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故事,甚至剧中的一场戏,剧中人物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打动人,引起观看者的心理共鸣,产生寓教于乐的教育、启迪效果。因此,离休后的这些年中,只要制片人或导演找她拍的电影、电视剧与关心青少年有关,她都不讲任何代价马上接下来,有时两部作品同时找到她,她一定会选择与青少年有关的那一部,即使片酬再低她也毫不推辞。2009年,北京乾丰永泰影视公司和山西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广播电视台联合筹拍一部儿童公益电影《天堂村的孩子们》,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医护群体,为白血病患儿和他们的家庭排解痛苦,撑起一片蓝天的故事,旨在大力呼吁全社会关注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当制片方慕名找到陶玉玲时,她看完剧本,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根本不谈片酬的问题。2011年公益电影《留守少年》的制片方找到陶玉玲,请她担任重要角色,她看完剧本又二话没说接了戏。影视圈的人众所周知,公益电影投资很少,因此演员片酬特别低,所以陶玉玲的做法每每让拍摄方非常感动。

最让人感动的是,陶玉玲1993年因上腭发现恶性肿瘤,做过两次大手术,多年来一直靠吃药控制病情、预防复发,她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而很多关心下一代的活动,要说、要讲,要深入贫困农村或山区,特别像《天堂村的孩子们》《留守少年》这些儿童公益电影,还要到乡村拍摄,吃住条件都非常艰苦,可陶玉玲全然不顾,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她都积极参加,而且在活动或拍摄过程中,从不要特殊照顾,有什么困难都是一个人悄悄解决。毫不夸张地说,她是在用生命为青少年做奉献,为“关心下一代”这五个饱含社会责任感的大字增光添彩!也正因为老有所为,陶玉玲受到总政机关的表彰,被评为先进离休老干部。

如今,已经80岁的陶玉玲,还一如既往地为关心下一代奔忙着,她的微笑依旧,她对青少年的真心关爱依旧……